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章 风云谍恋关我什么事15(2 / 2)

长安没有先讲述高深的理论,而是摊开一张江城地图,指尖点在不同的方位,“当局的电讯监测车通常会在午后,出现在这几个街区,因此我们的发报时间必须错开,位置也必须流动。”

她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第一课的核心要义,“隐蔽高于一切,纪律重于生命。”

“敌军的密码思维有其特定模式,”长安在电报室内对着精选出来的学员说道,“他们习惯于在特定时间更换密钥,每逢重大军事行动前还会调整加密规则。”

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复杂的矩阵,“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其核心逻辑……”

长安学过两世的计算机,有着超凡的数学思维和开创性的算法逻辑,而且她也曾深入研究过密码学,不能说是养养精通,但放到当下已是降维打击了。

白天,她在黑板上写满复杂的密码矩阵和破译公式,将自己所掌握的密码学知识倾囊相授。

夜晚,她带着学员们实战演练,分析以往截获的敌军电报,并试着拦截当下敌人使用的紫电密码。

长安的年纪要比大多数学员还小,但没有人敢轻视她。

在学员们的眼中,这个年轻的老师身上透着与年龄不符的老练,她对密码学的精通程度,远超以往的教导者,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对敌人密码系统的演变方向也有着精准预估。

深夜的电报室灯火通明,长安带着学员们成功拦截敌军的情报,这同她之前推算出敌人更换密码的时间完全一致,连最资深的破译员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情报员出身的学生赞叹不已,“老师,您是如何预判敌军会在一周内调整密码规则的?”

长安笔尖微顿,眼前闪过曾经档案室查阅过的历史记录。

她垂下眼帘,“通过对他们以往行为模式的分析,记住,任何密码系统都有其发展轨迹可循。”

她转向众人,语气凝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敌军即将启用的新密码做好准备,据我判断,经历了淞沪战场上的失利,敌人很快会采用一种基于双重替代的加密方式……”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长安不仅提前教授了应对未来密码升级的破译方法,还精心编制了一套训练手册。

她将复杂的密码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步骤,确保即使她不在了,这支队伍也能持续发挥作用。

理论教学是最容易,也是最先完成的,教学中最困难的环节是实战演练。

长安带着学员多次出现在深夜的江边,练习,快速架设和拆卸天线,要求每个人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全部伪装。

长安:“记住,你们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可能关系到千百人的生死。”

她在培训中反复强调,“精确,比速度更重要。安全,比传递更重要。”

长安还亲自示范如何将发报机零件隐藏在各种物件之中,比如双层暖水瓶,掏空的书籍甚至煤块中。

除此之外,她设置了各种突发情境,被特务跟踪如何摆脱,遭遇搜查如何应对,甚至被捕后如何用暗号示警。

培训进行到第四周时,李知凡曾悄悄前来观察。

他站在屋外,看着长安手把手教导学员如何用家常话编织密语,如何在看似随意的闲聊中传递情报。

夕阳透过窗棂,为她的侧影镀上一层金色。

李知凡对身边的助手轻声道,“有这样的同志,我们在无声的战场才更有把握。”

一个月后,启明首期培训班结业。

二十名学员即将奔赴各地,如同二十颗火种撒向茫茫黑夜。

简单的结业仪式上,李知凡亲自来给学员们送行。

长安:“经此一别,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在阳光下相认。”

她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但请记住,在江城的这个冬天,我们曾一起学习如何守护光明。”

“无论你们将来身在何处,都是在为同一个目标而战,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早日迎来不必担惊受怕的黎明。”

学员们眼神坚定,带着即将奔赴战场的决绝,他们默默收拾行装,陆续消失在江城的大街小巷。

长安站在窗前,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绪翻涌,她阻止不了这些人奔赴各自的战场,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安然无恙。

她就像是站在故事的开始,望着这些人奔赴必死的结局。

可她也知道,任何人都不需要眼泪和惋惜。

因为在前行的道路上,革命者永不畏死。

当最后一名学员的身影消失在街角,长安才缓缓转身。

空荡荡的教室里还残留着粉笔的味道,黑板上未擦净的密码矩阵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她走到讲台前,轻轻抚过每一张桌椅,仿佛还能感受到学员们留下的温度。

她掏出一个小本,借着窗外最后一缕天光,将学员们的姓名籍贯与特征一一记下。

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重量。

历史的长卷太过浩瀚,多少无名英雄被时光掩埋,如浪花消散。

但此刻,在这个寂静的黄昏,长安以这样的方式,为这二十个奔赴暗夜的烛火,留下了存在的证明。

“总要有人记得,”她合上本子,轻声自语,“记得在这个冬天,有过这样一群人。”

“他们或许看不到黎明,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最深沉的夜。”

李知凡叹息一声,“长安同志,总会有人记得我们。”

夜幕降临,江城华灯初上。

在这座看似平静的城市里,二十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情报人员已经融入各个角落。

他们可能是报社的校对员,可能是码头的记账员,也可能是药店的伙计,也有人改头换面去往了更危险的地方。

一个月后的深夜,长安在楼上小屋收到了一份特殊来电。

发报手法娴熟,加密方式是她亲自设计的三重替代密码,电文来自东北。

内容很短,却让她热泪盈眶,“成功截获敌军密电,挽救三个村庄,不负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