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振峰科创公司”实验室的恒温灯光第108次掠过“凌霄二代”智能芯片的晶圆表面时,全球芯片产业的命运齿轮已悄然转向。
这枚镌刻着精密电路纹路的硅基薄片,不仅是振峰科创历时三年的技术结晶,更成为打破欧美高端芯片垄断格局的“关键变量”。在此之前,“凌霄一代”的横空出世已让世界惊叹——它以7纳米制程工艺和每秒128万亿次的算力,将欧美同级别芯片甩在身后,首次实现中国高端芯片在核心性能上的“碾压式优势”。
但彼时的行业共识仍将其视为“单点突破”,直到“凌霄二代”的问世,才真正重构了全球芯片产业的权力结构。
“凌霄二代”的革命性突破,藏在三个颠覆性创新里。
其一是采用全球首创的“叠层3D封装技术”,将运算核心、存储单元和互联模块像搭积木般垂直堆叠,在同等体积下实现算力翻倍,功耗却降低30%;其二是自主研发的“天枢架构”,通过重新设计指令集,让芯片在AI训练、自动驾驶等场景下的效率提升2倍以上;其三则是攻克了“碳化硅衬底”量产难题,使芯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达到军工级别。
这三项技术的叠加,让“凌霄二代”直接跨越到5纳米制程的“无人区”,而此时欧美头部企业的7纳米芯片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消息传出时,欧美芯片厂商的第一反应是“质疑”。
英特尔CEO帕特·基尔辛格在内部会议上直言“这是营销噱头”,高通则紧急召开技术研讨会,试图证明“凌霄二代”的性能数据存在“计算偏差”。
但现实很快击碎了他们的侥幸——当三星电子率先宣布“暂停采购英特尔最新款至强芯片,转而订购10万片‘凌霄二代’用于服务器升级”时,整个行业陷入震动。
紧接着,宝马、奔驰的自动驾驶部门相继抛出订单,甚至连苹果供应链的核心厂商富士康,也悄悄将部分MacBook生产线的芯片采购清单,从台积电代工的A系列芯片换成了“凌霄二代”。
“我们不是不想坚持用欧美芯片,但‘凌霄二代’的性价比实在太离谱了。”某汽车电子厂商的采购总监在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坦言。
当时,英特尔同性能芯片的单价约为800美元,而“凌霄二代”初期定价仅450美元,即便后续因供不应求涨价至600美元,仍比欧美竞品低25%。
更关键的是,振峰科创承诺“48小时内响应售后,7天内完成故障芯片更换”,这与英特尔平均21天的售后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性能领先+价格亲民+服务高效”的组合拳,让欧美厂商的“技术壁垒”瞬间崩塌。
振峰科创位于东莞的生产基地,成了这场产业变革的“风暴中心”。车间里,12条全自动生产线24小时不停运转,机械臂以每分钟30次的频率精准抓取晶圆,洁净车间的空气过滤系统每小时更换60次空气,确保微米级的生产误差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