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姜淮并非孤军奋战。他之前暗中联络的李崇、周墨安等人,此刻发挥了作用。
他们利用自身在户部多年的人脉和信誉,在胥吏和中下层官员中悄悄辟谣,并开始按照姜淮的指示,有针对性地整理一些证据确凿、牵扯面相对较小的问题账目,准备作为突破口。
真正的转机,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就在朝堂上下为姜淮的奏疏争论不休之际,八百里加急军报传入京城。
北疆连日暴雨,冲毁重要军镇粮仓,数万石军粮毁于一旦,边关将士即将断炊!军情紧急,所需赈灾和重建款项高达数十万两。
皇帝震怒,于御前紧急会议之上,厉声质问户部:“国库如今到底能即刻调拨多少银两?为何连一座粮仓的修缮款项都显得捉襟见肘?”
户部尚书满头大汗,支支吾吾,报出的数字杯水车薪。这时,姜淮挺身而出,朗声道:“陛下!臣近日初步核查旧账,发现国库虚耗,多有款项拨付后不知所踪。
正如北疆粮仓,去岁工部才奏请拨款五万两进行加固,如今却不堪一击!
臣恳请,此次北疆赈灾款项,必须专款专用,严核流程!并借此机会,彻底清查工部等相关部院历年工程款项之虚实!”
他直接将北疆灾情与账目问题挂钩,矛头直指工部乃至更深层的贪腐体系。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在皇帝焦虑和盛怒之时,给了他一记重锤。
钱益坤等人脸色瞬间惨白,慌忙出列辩解,声称天灾不可抗力,与工程质量无关。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激烈。支持姜淮的官员,主要是些不得志的言官和部分务实派,趁机附议,要求严查;反对者则攻击姜淮“不顾大局”、“危言耸听”。
龙椅上的皇帝,看着争吵不休的臣子,又看看镇定自若、手握初步证据的姜淮,眼神深邃。
他最终没有当场做出决断,只是冷声道:“北疆赈灾之事,由内阁速议方案,户部优先调拨。
至于姜爱卿所奏查账一事……准其所请,着都察院派人协理,先从北疆粮仓及近年相关工程款项查起!”
这道旨意,是一个微妙的平衡。既没有全面支持姜淮,避免引起朝局过大震荡,又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调查切入点,等于默认了账目存在问题。
姜淮知道,他赢得了第一回合。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都察院派来协理的人是谁?调查过程中会遇到多少阻挠?背后的黑手会如何反扑?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他躬身领旨,退出大殿。阳光照在他紫色的侍郎官袍上,却带不来丝毫暖意。前方,是更深的漩涡,更险恶的暗礁。
但他握紧了袖中那份关于黄河款项的密奏副本,步伐坚定地走向户部衙门。
风暴已起,他已无路可退,唯有乘风破浪,直抵那黑暗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