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宫变,就此平定。
三日后,太和殿。
皇帝端坐龙椅,虽然面色苍白,威仪不减。
“姜淮听旨。”
“臣在。”
“你江南查案有功,平定叛乱有功,朕特擢升你为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臣...谢恩。”
退朝后,皇帝单独召见姜淮。
“这次,辛苦你了。”
姜淮跪奏:“臣不敢言辛苦。只是...江南百姓困于苛政,朝中积弊已久,臣请...”
“朕知道。”皇帝打断他,“所以朕才让你去江南。这朝堂,是时候该清洗了。”
他递给姜淮一份名单:“这上面的人,你看着办。”
姜淮展开一看,正是那二十七名大臣,每个名字后面都批着朱红御笔:斩、流、革...
“臣...遵旨。”
走出宫门,靖安侯等在门外:“恭喜姜大人。”
姜淮望着宫城外湛蓝的天空,轻声道:“侯爷,江南的雨,停了吗?”
靖安侯一愣,随即明白他话中深意:“这场风暴过去了,但天上的云,永远不会散。”
是啊,姜淮心想。贪腐不会绝,斗争不会止。但只要这世上还有不甘沉默的人,还有愿为清明赴死的志士,这片天空就总会有人守护。
他整了整御史官袍,向宫门外走去。
新的风暴,或许正在某个角落酝酿。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毕竟,这场席卷帝国的风暴,从来不曾真正停歇。
……
姜淮回到御史台的值房,案头已堆起尺高的卷宗。新任的御史中丞躬身禀报:“大人,江南涉案官员共一百三十七人,这是初步拟定的处置意见。”
他翻开卷宗,第一个名字就是扬州知府赵德明,斩立决。
“赵德明的家眷呢?”
“籍没家产,流放三千里。”
姜淮提笔,在“流放”旁批注:幼子不满十岁,免。
继续往下看,一个个名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命运。他批阅得极慢,每一笔都斟酌再三。
“大人太过仁慈了。”中丞低声道,“按律,谋逆当株连九族...”
“按律?”姜淮抬头,“那按情呢?那些妇孺可曾参与谋逆?那些孩童可懂得贪腐?”
中丞哑然。
值房外忽然传来喧哗。一个小吏慌张来报:“大人,一群江南士绅跪在衙门外,说要状告新任盐运使...”
姜淮蹙眉:“新任盐运使才到任三天,能犯什么事?”
“他们说...新官强行摊派‘廉政捐’,每家须缴五百两...”
姜淮手中的笔啪地折断。
他起身走向衙门,跪在石阶上的士绅们立即哭诉:“青天大老爷!说是支援廉政,可这比从前的孝敬还要狠啊!”
“新任盐运使是谁举荐的?”姜淮问左右。
中丞附耳道:“是...首辅杨大人的门生。”
姜淮心下一沉。他想起那日宫中,皇帝意味深长的话:“这朝堂,是时候该清洗了。”
原来清洗之后,不过是换一批人继续贪腐。
“诸位请回。”他沉声道,“此事,本官定会查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