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2章 吏治沉疴(1 / 2)

从宫里出来,姜淮心情沉重。他明白皇帝的顾虑,东厂掌印太监刘余掌控锦衣卫,党羽遍布朝野,确实不宜轻动。

但就在他苦思对策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上门来。

“姜大人,别来无恙?”

看着眼前这个东厂档头,姜淮握紧了剑:“阁下有何指教?”

档头笑笑,递上一本册子:“我们督公说,漕帮的事,东厂可以不管。但请姜大人高抬贵手。”

姜淮翻开册子,里面记录着朝中多位大臣收受漕帮贿赂的明细。

“刘公公这是...”

“督公说,姜大人是聪明人。”档头躬身退下,“应该明白,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

姜淮握着那本册子,仿佛握着一块烙铁。

他明白刘余的意思,用这些大臣的罪证,换东厂在漕运一事上袖手旁观。

很诱人的交易。但...

他想起离京南下那日,站在船头立下的誓言:

“帝国的财政痼疾、吏治沉疴,已到了非用猛药不可的时候。”

如今猛药已下,岂能半途而废?

当夜,姜淮叩开首辅府门,将册子放在杨廷和面前。

“首辅大人,下官请求...彻查册上所有官员。”

杨廷和翻看册子,手在颤抖:“你可知这上面都有谁?”

“知道。三位尚书,五位侍郎,还有...您的侄儿。”

“那你还...”

“正因如此,才更要查。”姜淮目光坚定,“否则,新政必败,廉政成空。”

杨廷和长叹一声,老泪纵横:“好...好...那就查吧。”

次日早朝,姜淮当庭呈上册子。

满朝哗然。

被点到名字的大臣纷纷喊冤,指责东厂构陷。

龙椅上,皇帝静静看着这场闹剧,最后只说了一句:

“既然姜爱卿有证据,那就查吧。”

退朝后,刘余在宫门外拦住姜淮:

“姜大人,好手段。”

“不及刘公公。”

刘余阴阴一笑:“咱家很好奇,姜大人这把尚方宝剑,还能锋利几时?”

“锋利到斩尽奸邪那一天。”

看着刘余远去的背影,姜淮知道,他与东厂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

那些漕船上重新扬起的风帆,那些盐店里重新堆起的盐包,那些百姓脸上重新露出的笑容...都是他的同盟。

这场席卷帝国的风暴,终将涤荡所有的污浊。

……

彻查漕案的风暴,比预想中来得更猛烈。

三日间,两位侍郎悬梁自尽,一位尚书在狱中突发恶疾。每本应深挖的线索,都断得恰到好处。

“大人,又一条线索断了。”御史中丞捧着卷宗,声音发涩,“漕帮那个二当家,昨晚在诏狱吞了钉子。”

姜淮站在都察院堂前,望着檐下新换的“明镜高悬”匾额。这是皇帝亲笔所题,墨迹还未干透。

“刘余动手很快。”

“不止东厂。”中丞压低声音,“宫里传出消息,太后对连续罢官很是不满...”

话音未落,一个小太监捧着食盒进来:“姜大人,太后赐膳。”

食盒打开,是一碗白粥,一碟咸菜。

“太后说,”小太监细声细气地传话,“为官当如白粥,清白本分。若是加太多佐料,反而坏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