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子学塾,不仅在易县辖下村镇转了一圈,而且还被她派到唐县,以明福村为起点,继续在唐县辖下村镇进行流动教学。
唐县和易县县令因此对谢莞娘十分感激,毕竟辖下百姓日子好过,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大不小的一桩功绩。
当然,两人的某些下属,也没少在私底下跟自家县尊感慨,要是谢莞娘愿意把这笔钱拿出来,资助县学以及各村镇的民间学塾就更好了。
好在他们还没有糊涂到底,并不敢厚颜无耻的舞到谢莞娘面前。
毕竟这种话他们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若是敢到谢莞娘面前叭叭,那姑娘可不会惯着他们这得寸进尺的臭毛病。
别说人家现在已经是县主了,就算是以前,人家还只是个从零开始打拼的孤女时,人家还不是一样一点儿不怵的直接与生父一家硬刚到底。
众人扪心自问,如果把他们换到谢莞娘的位置上,他们就算不为南阳王府的荣华富贵心动,也必然会因为自己的过分弱小,选择做个识时务的俊杰,而不是像谢莞娘这样,目标明确的一步步积蓄实力、拓展人脉,选择与南阳王府正面对抗。
性格如此强硬,且还有本事贯彻自己这份强硬的女人,他们可招惹不起。
他们的上司,两位县尊大人比他们还要识趣,他们还会背后蛐蛐,两位县尊却是连想都没有这么想过。
说难听些,钱是人家谢莞娘自己凭本事赚的,人家要怎么花,和他们这些两姓旁人有一文钱的关系吗?
他们想对人家花钱的方式指手画脚才奇怪好吧?
至于和谢莞娘同一个姓的谢氏族人,极少数厚颜无耻的就不必提了,左右他们也蹦哒不到谢莞娘面前来,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却都是没那个脸去对谢莞娘的花钱途径横加干涉的。
且不说谢莞娘已经嫁人了,就算谢莞娘尚且待字闺中,她一个小姑娘家自己赚的钱,他们也没那么大的脸,非要凑过去分一杯羹。
毕竟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族中掌权者又都是心思清正、品行过关的,族人们脑子被驴踢了才会为了钱财无所不用其极,送现成的把柄给族长和一众族老,上赶着让人收拾他们。
因为各有各的思虑,谢氏族人不仅没人对谢莞娘的做法指手画脚,而且还有不少女眷,比如她养母胡氏、她的一众婶娘以及姑姑,还有她的那个姐妹,大家或多或少都拿了私房钱出来,支持谢莞娘做大做强她的女子学塾。
谢莞娘也没跟她们客气,钱她全都收了,但作为回报,在钱财用掉之后,她却是给她们每个人都还了或薄或厚的一本账目回去。
顺带送过去的,自然还有她的亲笔信,以及她送给亲戚们的一堆礼品。
礼品并不如何贵重,但却都是她精挑细选出来,极能体现她心意,或是颇具当地特色的绣品、布匹、皮毛、糕点、茶叶、酒水以及当地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