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97章 钱这东西,就是要让它转起来(2 / 2)

他等的就是李青这句话。

“好!不愧是朕的内阁首辅!”项川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就这么办!”

他指着钱尚书:“财政部立刻草拟新税法!所有官员工资、军饷、官方采购,下个月起,全部用大新宝钞支付!百姓缴纳赋税,也只收宝钞!”

他又看向司法部尚书:“颁布《货币法》,凡私铸钱币、拒绝接受宝钞者,严惩不贷!伪造宝钞者,与谋逆同罪,抄家灭族!”

最后,他看向李青:“内阁下令,一个月内,裁撤全国所有境内关卡!朕要让一个货郎,挑着担子,从京城走到泉州,除了吃饭喝水,一个铜板的过路费都不用花!”

“臣等,遵旨!”

李青等人领命而去,脚步匆匆,他们知道,一场席卷全国的经济风暴,就要开始了。

当晚,凤仪宫。

项川把白天的事情跟唐玉音说了。

唐玉音正在灯下画着什么东西,她听完后,抬起头,把手里的图纸递了过去。

“陛下,你看。工业这条腿跑得快,农业这条腿要是跟不上,人迟早要摔跟头。”

图纸上画的,是一种改良过的曲辕犁,还有一个利用水力的水车磨坊。

“这是我让永安那边的老工匠琢磨出来的。”唐玉音解释道,“光有工具还不够,得让人愿意用,愿意琢磨怎么把地种得更好。”

她站起身,给项川倒了杯茶。

“我有个想法。能不能由朝廷出面,成立一个‘农业发展基金’。每年秋收后,评选各地的种粮能手,谁家地里亩产最高,就给他发奖金,奖金要高,高到让所有人都眼红。再请他们去各地的蒙学,给孩子们,给老乡们讲讲,他们是怎么种地的。”

“用钱,去奖励那些最会种地的人。这比朝廷下一百道劝农的圣旨都管用。”

项川接过图纸,又看了看唐玉音,哈哈大笑起来。

“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这主意太好了!朕不仅要发奖金,还要给这些种粮能手封号,叫‘农技大师’!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种地种得好,一样能光宗耀祖!”

一个月后。

内阁年轻的官员于谦,作为钦差,巡视江南。

他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情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曾经堵满了船只,等着被盘剥的运河,现在畅通无阻。

官道上,南来北往的马车川流不息,再也看不到那些凶神恶煞的税吏。

他走进一座城镇,街上热闹非凡。

店铺里摆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从北方的皮毛到南方的香料,应有尽有。

百姓们手里拿着崭新的“大新宝钞”,大大方方地买东西,脸上挂着踏实的笑容。

于谦走进一家新开的“大新银行”,里面排着长长的队。

他拉住一个刚存完钱的老伯,好奇地问:“老伯,你们怎么都把钱存这儿啊?不怕官府把钱吞了?”

那老伯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后生,你外地来的吧?这可是皇家银行,陛下的银行,能有假?钱存进去,有利息拿,比放家里安全多了!我儿子在城里的纺织厂做工,厂里发的就是宝钞,方便得很!”

于谦一路南下,来到了泉州港。

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港口里,桅杆林立,数不清的巨型海船进进出出。

码头上,穿着各色服饰的外国商人,举着一袋袋的金币银币,高喊着要抢购新朝的瓷器、丝绸和钢材。

一个金发碧眼的商人,拉着商务部官员的袖子,用生硬的汉话喊着。

“玻璃!我要玻璃!有多少要多少!你们皇帝的玻璃,比我们那儿的宝石还亮!”

夜深人静。

项川独自坐在御书房,看着钱尚书刚刚呈上来的全国经济汇总报告。

一长卷的报告,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数字。

国库总收入,比上个月又翻了一番。

铁路总里程,突破三千里。

新生儿登记数量,创下百年新高。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全国蒙学支出”那一栏上。

那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前朝帝王心惊肉跳。

可现在,这个数字,在庞大的总收入面前,显得如此协调。

项川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终于浮现出一抹轻松的笑容。

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那份报告。

“总算,把这架马车给拉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