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17章 天网与地灯(1 / 2)

王正的嗓子都喊哑了,还在航空部的工坊里手舞足蹈,跟每一个路过的工匠拥抱。

孙承宗捻着胡须,脸上笑开了花,嘴里不停念叨着:“格物致知,诚不我欺,诚不我欺啊!”

项川拍了拍“青鸾二号”还带着温度的机身,把众人从狂喜中拉了回来。

“好了,都别乐了。”

他走到墙边,扯下一张盖着新图纸的麻布。

王正和孙承宗凑过来,脸上的笑容还没散去。

项川指着工坊外那片湛蓝的天空。“青鸾号只是让我们摸到了天边。”

他收回手,指向地面。

“接下来,我们要把天上的雷,请到地下来,点亮大新的每一个角落。”

王正的笑容僵在脸上。“太上皇,您是说……电?”

当初在御书房,项川就提过这事,还成立了“电学部”,可那都是小打小闹,没人真当回事。

项川点点头。“朕说过,要让百姓用上不烧油、不冒烟的灯。现在,飞机都上天了,这地上的灯,也该亮了。”

孙承宗倒吸一口气。“太上皇,这……这可比造飞天铁鸟还难。电,无形无影,如何捕捉,又如何使用?”

项川笑了。“所以才叫你们来办。”

他把一张图纸铺在桌上。“思路早就有了。咱们的大运河,水流不息,这就是天然的动力。”

王正立刻来了精神,他指着图纸上一个巨大的水车状机械。“水力发电?利用水流冲击这个‘水轮机’,带动……带动这个叫‘发电机’的铁疙瘩转动,就能生出电来?”

项川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没错。水力为主,再在云州那些煤矿边上,用蒸汽机建‘火力发电厂’做补充。两条腿走路,稳当。”

王正搓着手,眼睛里冒出光来。“这法子好!这法子好啊!只是……这电造出来了,怎么送到千家万户去?”

项“铜线。”项川吐出两个字。“我们要造一张巨大的网,一张用铜线织成的大网,覆盖整个大新。朕管它叫,‘天网’。”

不过半月,皇帝项昊的御书房里,财政部尚书钱谦的脸拉得比驴还长。

“陛下!万万不可啊!”

他手里拿着一份预算,手都在抖。“太上皇要建的那个水力发电站,光是那一个,预算就顶得上咱们去年修半条国道了!还有那铜线,要铺满全国,那得挖空多少座铜山?国库撑不住啊!”

项昊放下手里的奏折,平静地看着他。

“钱大人,你算的是支出。朕问你,如果我大新所有的工厂,夜晚都能亮如白昼,工坊的机器能转个不停,这产出能翻几番?”

钱谦愣住了。

项昊继续说:“如果我大新的城市,再无黑暗的角落,匪盗无处藏身,百姓能安然夜行,这又是多大的功德?”

“这……”钱谦一时语塞。

“父皇的‘天网’,网住的是电,更是我大新的未来。这笔钱,不是花销,是投资。”项昊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传朕旨意,全国所有官营铜矿,产量翻倍。命工业部即刻革新冶炼之法,朕要最纯的铜。”

他回头看向钱谦,语气不重,却带着不容反驳的力量。

“钱不够,就从皇商那里发‘电力债券’。国库的钱,一文都不能少。朕要让大新,在最短的时间里,亮起来。”

钱谦看着年轻的帝王,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力排众议推行新政的项川。他躬身领命,再无二话。

京郊大运河畔,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破土动工。

数万名工人喊着号子,在王正的亲自指挥下,挖掘河道,浇筑巨大的水泥基座。那叫“水轮机”和“发电机”的庞然大物,由上百头牛才从京郊的机械总厂拉到工地。

与此同时,一条条粗大的铜缆,开始顺着新修的水泥电线杆,从京城向四面八方延伸。

可这“天网”刚铺开,麻烦就来了。

江南,苏州府。

一个穿着锦衣的乡绅,正站在宗族祠堂门口,对着上百名族人唾沫横飞。

“大家千万别信朝廷那套!什么电灯,那是妖灯!你们想啊,不用油不用火,它凭什么亮?那是吸人阳气的!”

他指着远处正在架设的电线杆。“那玩意竖在田边,风水都破了!以后地里长不出庄稼,家里的婆娘生不出儿子,你们找谁哭去?”

人群里立刻骚动起来。

“对啊,沈老爷说的有道理!”

“咱们不能让它竖起来!”

很快,一伙人冲过去,砍倒了刚立好的电线杆,还打伤了施工的工匠。

类似的事情,在好几个富庶的州府接连发生。奏报雪片一样飞进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