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把它抽出来,换一根好的新线上去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咯。”唐玉音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谱,“太上皇要做的,就是这件事。他找到了庄稼的‘绣图’,发现有些‘丝线’不好,容易让庄稼生病,长不大。他现在,只是想带着科学院的叔叔伯伯们,换上几根结实漂亮的‘好线’而已。”
一个下午,整个女学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基因改良”。
第二天,《新朝日报》的女性版块“凤仪雅集”,刊登了一篇署名“一个母亲”的文章,标题是《我愿我的孩子,吃上最好的米》。文章用最浅显的比喻,把唐玉音在课堂上的话,告诉了全天下的女人。
与此同时,皇帝项昊下旨,宣布就“生物技术与人伦”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国策大讨论”。
他命令各地的学堂、报社、甚至茶馆,都要组织辩论。支持的,反对的,都可以畅所欲言。朝廷不仅不禁止,反而会派专员记录各方观点,作为决策参考。
“堵不如疏。”御书房里,项川对儿子项昊说,“让他们吵,吵得越凶越好。我们手里有最终的答案,不怕他们吵。”
就在外面吵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京郊的皇家科学院试验田里,第一批经过基因改良的土豆种子,被种了下去。
三个月后,试验田迎来了收获。
王正和孙承宗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情景,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几个农夫合力,嘿哟嘿哟地从土里刨出一个东西。那东西呈椭圆形,表皮黄亮,个头……快赶上一个半大的冬瓜了!
“这……这就是咱们种出来的土豆?”王正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
“称一下!”孙承宗激动得声音都变了。
磅秤很快抬了过来,那颗巨大的土豆放上去,秤砣直接滑到了底。
“二十三斤!我的天爷!”负责记录的科学院院士尖叫起来。
农夫们直接跪在了地上,对着那颗大土豆磕头,嘴里喊着“神物”。
孙承宗老泪纵横,他跑到田边,抓起一把泥土,又看看那颗土豆,喃喃自语:“逆天而行?不……这是顺天应人!是为民请命啊!”
当晚,这颗二十三斤的“超级土豆”被送进了皇宫。
项昊召集所有六部九卿,在太和殿前,当众让人把这颗土豆煮熟了。
香气弥漫开来,所有人都咽着口水。
项昊亲自掰下一块,第一个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后,对众人说:“朕吃了。口感绵密,味道甘甜,朕感觉……很好。”
他目光扫过那些曾经上书反对的官员。
“从明日起,生物学部扩大三倍。朕要让这东西,两年之内,铺满我大新朝的每一寸土地!”
再无人敢反对。
那些还在报纸上争论不休的儒生,一夜之间也都闭上了嘴。再怎么雄辩的道理,也比不上一颗能让全家吃饱的土豆。
而钱乙领导的妇幼保健站,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与生物学部合作,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图纸”,成功在一位孕妇腹中胎儿未出生前,就预测到了一种遗传性的血液疾病。
项川看着这份报告,久久不语。
他知道,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待在科学院的密室里,脑海中,系统的声音如期而至。
【叮!检测到主体文明已掌握基因编辑基础理论与应用……】
【科技树解锁:基因工程前置技术完成,解锁“克隆技术”与“人造器官”科技分支。】
项川的目光落在“克隆技术”那四个字上,眼神变得复杂。
改良土豆,没人会反对。治病救人,更是功德无量。
可如果有一天,这技术用在了人身上,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人……
那,还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