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3章 朱煐:爽歪歪!(1 / 2)

燕王府这一边,朱棣和朱允炆两个人正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地联手宣传燕王府学宫的各项事宜,他们忙忙碌碌,跑前跑后,一点也没有停歇,连喘口气的功夫都几乎没有,整个人就像是被什么推着走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他们让人走访各家商号,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学宫的优势,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声音都有些沙哑了,却依然精神抖擞,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只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两个人就已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收钱收到手软的感觉,那种白花花的银子、金灿灿的金子源源不断涌来的滋味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心里头满是欢喜和满足,每一次看到那些金银,心里都像是开了花一样。

他们每天都要清点好几遍送来的钱财,手指触摸到冰凉的银锭、沉甸甸的金元宝时,嘴角总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原本设定的一百个入学名额,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一个也没有剩下,想再要名额也没有了,就算有人捧着更多的金银来求一个名额,也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些来晚了一步的商贾们个个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围着燕王府的大门不肯离去,希望还能有一线转机,可朱棣和朱允炆也只能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大明商贾们所拥有的财力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想象,这一百个燕王府学宫的入学名额一下子就被全部抢光了,而作为交换,他们收到了价值高达五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和金灿灿的金子,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样高,闪闪发光,让人看了就心动。

这些钱财整齐地码放在库房里,需要好几个人才能抬得动一箱,光是清点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

........

如果只是平常普通的什么消息,那或许还能隐瞒得住,不让太多人知道,可是朱棣和朱允炆这次闹出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没有办法掩盖住,想遮也遮不住。

就像是大火燎原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有人在谈论这件事,就连深宅大院里的妇孺也都听说了这个消息。

整整五百万两的银子,一百个燕王府学宫的入学名额,这件事已经在商贾们中间彻底沸腾起来了,大家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声音嘈杂得像是集市一样。

有的人羡慕燕王府学宫能筹集到这么多钱财,有的人则在猜测这些银子会用在什么地方,还有的人已经开始打听下一批名额什么时候开放。

在做买卖的商贾这个圈子里,消息向来都是传得非常快的,一个人告诉十个人,十个人再告诉一百个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很快,燕王朱棣和皇孙朱允炆联手办了一个燕王府学宫,卖出去一百个名额赚了整整五百万两银子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府的大街小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街边的小贩都能说上几句。

那些卖菜的、拉车的、开茶馆的,都在津津乐道这件事,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普通老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全都一片哗然,纷纷议论起来,都感到十分惊讶,觉得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仿佛天方夜谭一样。

他们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光是听着这个数字就觉得头晕目眩,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其实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朱煐从商贾们手中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以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名义,卖出了十个稷下学宫的名额,筹措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用作湖广地区赈灾的粮款,那件事就已经轰动了整个京城!

大家都在谈论,街头巷尾都在说这件事,热闹得像是过节一样。

当时就已经掀起过一阵议论的浪潮,人们都在惊叹朱煐的手段和魄力。

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啊!

这个数字反复被人们提起,每一次说起都伴随着摇头感叹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普通人想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多钱,就连做梦也梦不到这么多银子,仿佛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有些老人拄着拐杖,眯着眼睛计算着这得是多少亩地、多少间宅子,算来算去也算不明白。

再加上朱煐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整个事件的核心主人公,更是给这件事情增添了许多无与伦比的传奇色彩,让故事变得更加吸引人,更加让人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想多听一些关于他的事情。

他的年纪、他的出身、他的经历,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

是的,确实是这样。朱煐在民间百姓的眼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大家提到他都忍不住要多说两句,仿佛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起朱煐的名字,立刻就能引来一群人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补充着自己知道的各种细节。

而他之所以会成为传奇人物,是由好几个原因一起造成的,不是单一的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像是拼图的一部分,最终拼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原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他在民间的形象。

第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有意地推动这件事的传播,让越来越多人知道,这股力量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这种推动不是明目张胆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这些信息。

这股力量不用说,自然就是来自老朱的推动,是他默许甚至鼓励这样做的,没有他的允许,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老朱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实际上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的进展,时不时地会过问一下。

朱煐的真实身份只有老朱和作为发现者的蒋瓛两个人知道,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迷雾笼罩着。这个秘密被保守得很严密,连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毫不知情,只是觉得这位新晋的侯爷很受皇上器重。

除了老朱和蒋瓛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位在朝堂上的中兴侯,朱御史,居然会是大明王朝流落在外多年的皇长孙,也就是很多年前就已经生病去世的老朱的嫡长孙朱雄英!

这个秘密就像是埋藏在最深处的宝藏,不为人知。每次老朱看着朱煐的时候,眼神总是很复杂,既有欣慰,又有愧疚,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整整十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朱雄英去世后停灵,然后准备入葬,可是就在入葬的当天,他的尸体却不翼而飞,怎么也找不到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很快就被压了下去,知道内情的人少之又少。

老朱知道后非常愤怒,立刻下令封锁所有消息,而为了能够彻底地封锁住消息,老朱甚至不惜把知道这件事情况的所有相关的人全部处死,只留下蒋瓛一个人,让他在暗地里偷偷查探朱雄英尸体的去向,不放过任何线索,就像是寻找失落的珍宝一样。

那些被处死的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只能含冤而终。

蒋瓛这一查就查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原本他都快要放弃了,老朱也差不多已经放弃了希望,觉得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就像是石沉大海一样,再也无法找回。

这十年里,蒋瓛走遍了大江南北,询问了无数人,却始终一无所获,仿佛朱雄英真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谁能想得到,就在几个月前的朝堂殿试上,朱煐愤怒地指责文武百官,更是和老朱激烈地争吵起来,场面一度十分紧张,仿佛随时都会爆发更大的冲突。

当时在场的官员们都吓坏了,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出声,生怕被牵连进去。

以老朱那种暴躁的脾气自然是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于是当场就把他打入了天牢,并且还准备要诛灭他的九族,一点也不留情面,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冷酷。

大家都以为朱煐这次必死无疑,连后事都替他设想好了。

而就在老朱让蒋瓛去调查朱煐九族之人的时候,这一调查,却意外地查出了朱煐的真实身世,让人大吃一惊,仿佛揭开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蒋瓛当时也是震惊不已,反复核对了多次才敢确定这个事实。

那半片和嫡长孙朱雄英一同消失不见的金锁,被蒋瓛从朱煐随身携带的包裹里翻了出来,蒋瓛立刻就对朱煐的身份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像是在破解一个复杂的谜题。

他走访了朱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询问了每一个可能知道内情的人。

最终确定了朱煐就是十年前莫名失踪的朱雄英本人,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仿佛命运的齿轮在不知不觉中转动了一圈。

老朱得知这个消息时,先是愣了很久,随后老泪纵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老朱和蒋瓛经过多次试探之后,认为朱煐是在十年前得了失魂症,所以忘记了以前的事情,对自己曾经是谁一无所知,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朱煐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表现得完全像个陌生人。

在这之后,朱煐展现出来的性格脾气,以及他拥有的能力和天赋,都远远超出了老朱之前的预料,让他又惊又喜,仿佛捡到了一个无价的宝贝。

老朱常常在私下里感叹,说这孩子虽然失去了记忆,但却变得更加出色了。

就在满朝文武大臣都还在讨论着大明未来的储君会是朱允炆还是朱允熥的时候,老朱心里面已经默默地确定了大明未来皇帝的人选,不再犹豫,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光明。

这个决定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地观察着,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是的。储君就是朱煐,大明未来的皇帝就是朱煐,这一点老朱已经认定了,就像是铁板上钉钉一样,不会再改变。

虽然朱煐自己还不知道这个事实,但老朱已经在暗中为他铺路,为他扫清障碍。

而这次在暗地里推动宣传朱煐的事情,就是老朱在给朱煐提前制造声势,为他将来做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楼,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老朱知道,要想让朱煐顺利继位,就必须让他在民间建立起足够的威望。

........

应天府,京城,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要是没有他的默许,任何人都别想掀起任何的浪花。

没有任何小动作能够瞒得过老朱的耳目......

那些无所不在的锦衣卫,他们时刻监视着一切,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京城。每一个官员、每一个商贾、每一个百姓的言行举止,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

至于第二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与朱煐本人的经历和表现密切相关,是他能够成为传奇人物的内在因素。

除了老朱在暗中的推动之外,朱煐的身世以及他进入朝廷之后的种种所作所为,本身就太具有话题性和传奇色彩了,让人忍不住想探究更多!就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说,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他刚刚进入朝廷就直接和文武百官展开激烈的辩论,更是当面直接怼老朱,以至于刚入朝第一天就直接被打入了天牢,处境十分危险,差点就丢了性命,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一样。

这件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是疯了就是有什么天大的倚仗。

哦不,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他还没有正式进入朝廷,毕竟那个时候朱煐刚刚参加殿试,还没有被授予官职,只是一个考生而已,却已经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

一个还没有官职的考生敢在殿试上当面顶撞皇帝,这在大明开国以来还是头一遭。

再就是朱煐的成长经历,他出身于社会底层,完全靠着自学才能达到如今的成就,被封为侯爵,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却做出了这样让人惊叹的成绩,让所有知道他的人都为之咂舌,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这简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就像是一个奇迹一样。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这种跨越太大了,让人难以置信。

而第三个原因,也就是朱煐本身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了,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就像是隐藏在深处的暗流,虽然看不见,却有着巨大的力量。

这种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朱煐本人或许在民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位,可是他的作品有啊,而且地位很高,深受百姓喜爱,就像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著一样,被人们口口相传。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

他小时候写下的三国演义在说书人的口中可是养家糊口的宝贝家伙事儿,而写出三国演义的朱煐,说书人简直要把他供起来,日日上香那都不算过分的事情,对他十分敬重,就像是对待祖师爷一样。

每个说书人在开讲前都要先拜一拜朱煐的画像,祈求今天能有个好收成。

综合以上这几个原因之下,朱煐在民间的声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非常高,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耀眼夺目。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提到朱煐都会竖起大拇指。

一个本身就充满传奇性的人物再度做出了传奇性的事件,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从商贾手中赚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自然这样的消息根本不需要怎么去宣传,就会变成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人们会添油加醋地讲述这件事,使得故事变得越来越传奇。

说书人就更不用说了,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改编成话本故事正是他们的专业特长,他们最擅长这个了,就像是厨师烹饪美食一样,熟练自如。

他们会根据听众的喜好调整故事的细节,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于是几十个不同版本的朱煐为了给湖广百姓筹集银两,重新开办稷下学宫的事迹就被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话本,从说书先生的口中不断流传出来,传遍大街小巷,每个人听到的版本可能都不太一样,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各有各的形状。

有的版本把朱煐描绘成神仙下凡,有的版本则强调他的智慧和谋略。

而朱棣和朱允炆开办燕王府学宫的名声不胫而走,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自然也是托了朱煐的福......

原先百姓们的注意力就在这上面,结果稷下学宫的事情还没有完全停歇,朱棣和朱允炆就开办了燕王府学宫和稷下学宫打擂台,更是在几天时间里就筹集到了整整五百万两银子,比朱煐筹得的还多,这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就像是火上浇油一样,让话题更加热烈。

人们开始比较这两个学宫哪个更厉害,哪个更有前途。

立刻百姓们就有了新的谈资,茶余饭后,应天府里不少的百姓在闲暇时就开始争论,到底是燕王府学宫更好还是稷下学宫更优秀,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像是争论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哪个更亮一样,没有结果。

这种争论随处可见,在茶馆里、在街头上、在集市中,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讨论这个话题。

燕王府学宫后来居上,总共从商贾手中筹集到的银两比稷下学宫甚至都还要更多,于是就有不少人看好燕王府学宫后来居上,成为大明的第一学府,觉得它更有前途,就像是一匹黑马,突然冲到了前面。

这些人认为燕王府学宫有燕王和皇孙联手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虽然老朱曾经金口直断说过未来大明的第一学府就是稷下学宫,可是毕竟眼下稷下学宫也还没有正式开办起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燕王府学宫并非是没有机会超越它,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就像是赛跑一样,还没有到终点,谁也不知道谁会赢。

这种不确定性让争论变得更加激烈,也让整个事件更加引人关注。

而看好稷下学宫的人自然也是更多一些,毕竟它的名气更大,就像是一棵大树,根深蒂固。这些人认为稷下学宫有朱煐这个传奇人物坐镇,又有皇上的支持,肯定能办得更好。

毕竟稷下学宫是第一个创办的,名声也更加响亮,具备先发优势,更容易吸引人才,这是它的长处,就像是先开的花,更容易吸引蜜蜂。

很多人都还记得朱煐当初创办稷下学宫时的盛况,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

夏日的蝉鸣声依旧不停地响起,一阵接着一阵,不绝于耳,吵得人有些心烦,仿佛永远也不会停止。

这声音从早到晚,从不停歇,让人在炎热的天气里更加焦躁不安。

早晨的微风吹过大明的朱雀大街,带来一丝凉爽,让人感觉舒服了一些,仿佛能吹走所有的烦恼。

这风轻轻拂过脸庞,带走额头的汗珠,给人片刻的清凉。

平整的石板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个个行色匆匆,为了生活而奔波,不敢停下脚步,就像是被什么追赶着一样。

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有骑着马的官员,有步行的百姓,组成了一幅繁忙的都市画卷。

和后世一样,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想要在应天府这样的大明超一线城市里生活得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普通老百姓竭尽全力去努力活着,不敢有丝毫松懈,每一天都要拼尽全力,就像是在走钢丝一样,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

房租、粮价、柴米油盐,样样都需要精打细算。

大城市机会更多的同时,生活压力自然也更大,日常生活的成本也更高,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这里,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朝破产,命运起伏不定。

后世的情况是这样,大明的情况也是这样,古今都没有太大区别,仿佛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

人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家庭操劳,这种基本的生活状态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