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冷静地执行他的“反谣言”计划。他深知,在这种事情上,情绪化的争吵和辩解是最无用的,只会越描越黑,正中造谣者下怀。
他首先找到了工会的王干事,态度诚恳而直接:“王干事,最近厂里有些关于我的风言风语,您可能也听说了。我想跟您说明一下情况,避免组织上误会。”
王干事有些尴尬,但还是点点头:“小陈啊,你说,我听着。”他心里对陈凡印象不错,也觉得那些流言有些过分。
陈凡将那天暴雨、冉秋叶没带雨具、怀抱作业本、自己主动借车的事情原原本本、客观冷静地叙述了一遍,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王干事,事情就是这样。冉老师是优秀教师,她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不能淋湿,这是对工作负责。我借车,一是出于同志间的互助,二是为了避免公共财产(指作业本)损失。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如果因为这件事给厂里造成了不良影响,我接受批评,但我必须说明事实。”
他的叙述条理清晰,合情合理,尤其强调了“保护公共财产”和“同志互助”这两个无可指摘的点。
王干事听完,脸色缓和了不少:“原来是这么回事。这帮人真是……瞎传什么!小陈,你做得对,遇到这种情况是该互相帮助。你放心,组织上会明辨是非的。”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这谣言起得邪乎,你最近还是注意点影响,尽量避避嫌。”
“谢谢王干事,我明白。”陈凡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在工会这里留下官方认可的“事实版本”。
接着,他开始利用午饭、工间休息等时间,看似随意地和不同车间的、相对正直的工友聊天,巧妙地引导话题。
“李哥,这两天好像听到些闲话,说什么我借车给冉老师的事儿?这传得也太离谱了,明明就是下雨帮个忙,怎么就能扯那么远?你听谁最开始胡咧咧的?”他语气带着无奈和困惑,而不是兴师问罪。
大多数工友也只是道听途说。
“我也就听听,谁知道谁先说的……”
“好像是从钳工车间那边传出来的?”
“许大茂前两天好像提过一嘴……”
线索慢慢向许大茂集中。
陈凡甚至找到了一个当时也在厂门口躲雨的仓库管理员,递了根烟,闲聊起来:“张师傅,昨天雨真大,您也堵门口了吧?瞧我倒霉的,淋成那样。”
张师傅接过烟,笑道:“可不是嘛!我看见你跑回去了。哎,你也是实在,把新车借给冉老师了。”
陈凡顺势问道:“是啊,没办法。哎,当时门口都有谁躲雨啊?没准都看见我傻跑了。”
张师傅想了想:“没几个人,好像……许放映员也在对面屋檐下来着……”
目标越来越清晰!许大茂不仅是传播者,极有可能就是目击者和始作俑者!
陈凡没有打草惊蛇。他知道,仅凭这些旁证,很难彻底钉死许大茂。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或者,等待一个能让许大茂自己露出马脚的机会。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冉秋叶的情况。他发现冉秋叶似乎也听到了风声,这几天脸色有些苍白,下班总是匆匆离开,尽量避免与人接触,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时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和忧郁。
看到她的样子,陈凡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下。他必须更快地解决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