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消化小组”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那几十箱资料如同天书,充斥着陌生的术语、复杂的逻辑和迥异的设计理念。小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除了几名年轻肯学的技术员,还有两位资历颇老、甚至曾对陈凡晋升工程师心存芥蒂的高级技术员被调了进来。
项目推进的第一次会议,就充满了火药味。
当陈凡将自己初步梳理出的学习计划和分工方案贴在黑板上时,那位姓吴的高级技术员就推了推眼镜,发出了质疑:“陈副组长,你这份计划是不是太激进了?这么多资料,光是翻译完就得小半年,还要理解、消化、讨论?到时候德国专家都来了,咱们还一头雾水,岂不让人笑话?我看,还是应该先挑最重要的部分看,其他的慢慢来。”
另一位姓郑的老技术员也附和道:“是啊,小陈……副组长,我们知道你年轻有干劲,但这事关重大,不能贪多嚼不烂。有些技术,咱们基础差,硬学也学不懂,不如等专家来了,跟着学就行了。”
他们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畏难和依赖心理。
陈凡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走到黑板前,指着系统总图的一个关键模块,冷静地问道:“吴工,郑工,你们说的有道理。那我们不妨具体一点。就这个‘液压AGC厚度自动控制系统’,两位老师傅觉得,如果我们不提前吃透它的控制模型和算法逻辑,等安装调试的时候,万一出现厚度波动超差,我们是两眼一抹黑等着德国专家来解决,还是自己能有点初步的判断和思路?”
吴工和郑工顿时语塞。他们习惯了按图索骥,对于这种深层的控制理论,确实心里发怵。
陈凡环视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各位,厂里把我们集中起来,不是让我们来当翻译,或者给外国专家打下手的小工!我们要的是‘消化吸收’,是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困难肯定有,而且很大。但如果我们自己都怕了,那干脆现在就把资料原封不动送回去算了!”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可以调整节奏,可以集中攻关难点,但绝不能抱着‘等、靠、要’的想法!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学生!谁有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我英语好点,我负责啃最难的部分,但我啃下来的东西,会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讲解!我们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我们要的是整个团队的共同进步!”
他的话掷地有声,既表明了决心,也拿出了担当,更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共享。
几名年轻技术员被鼓舞得摩拳擦掌。吴工和郑工脸色变幻,虽然面子有些挂不住,但也不得不承认陈凡说得在理,而且他主动承担最难任务的态度,也让人挑不出毛病。
“那……那就先按陈副组长的计划试试吧。”吴工最终闷声说道。
攻坚战就此打响。陈凡身先士卒,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他将自己翻译理解的核心技术内容,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做成讲义,分享给大家。讨论问题时,他从不摆架子,总是说“我的理解是……”“大家看看这里是不是这样?”,营造出一种平等探讨的氛围。
遇到争执不下技术难题时,他不是独断专行,而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甚至组织小型的“辩论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最优解。他公平地分配任务和资源,确保每个人的付出都能被看到。
渐渐地,团队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的质疑和隔阂,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奋斗中逐渐消融。大家被陈凡的专业能力、学习劲头和无私分享的精神所折服。连吴工和郑工也开始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放下身段向陈凡请教一些问题。
陈凡不仅成为了技术上的绝对核心,更用他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富有战斗力和学习热情的集体。
当他站在黑板前,用清晰的逻辑为大家梳理系统脉络时,当他熬夜将一份难懂的德文资料啃透并写出详细注释时,当他成功地调解了组内因技术分歧而产生的争执时……他的威信,在无声中悄然树立。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技术天赋的年轻人,而是真正成长为了一个能扛事、能带队、能凝聚人心的项目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