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8章 忠诚与机遇(1 / 2)

U心里头有了“借船出海”的盘算,陈凡没急着立刻去找厂领导摊牌。他琢磨了好几天,把这里头的利害关系,可能遇到的质疑,以及自己能拿出的筹码,反反复复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这事关他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谋定而后动。

他先去找了张工,算是探探口风,也争取个支持。在张工那间堆满了图纸和资料的办公室里,陈凡没绕弯子,把京华机电公司高薪挖角,以及红星厂想请他设计生产线的事,一五一十都说了,最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张工听完,端着茶杯,半天没说话,只是用杯盖轻轻拨弄着浮起的茶叶。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你小子……现在可是成了香饽饽了。”张工终于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五倍工资,总工程师,好大的手笔。说实话,动心不?”

陈凡笑了笑,回答得很坦诚:“张工,说不动心那是假的。那么多钱,谁看着不眼热?但我也仔细掂量了,那家公司底子咋样,能撑多久,都是未知数。为了多点钱,把轧钢厂这个铁饭碗,还有您和厂里这么多年的培养都扔了,我心里头不踏实,也觉得不值当。”

他顿了顿,看着张工的眼睛,语气诚恳:“是轧钢厂给了我平台,是您手把手教我,我才能有今天这点成绩。我不能有点名气就忘本。我还是想留在厂里,跟着您,跟着杨厂长,继续干。”

这话说得实在,张工脸上紧绷的线条柔和了些许。他放下茶杯:“那你想怎么个‘借船出海’法?说说具体想法。”

陈凡精神一振,把自己的构想详细道来:“我想跟厂里申请,保留我技术科副科长和高级工程师的职务,但在完成厂内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允许我以‘轧钢厂特聘技术顾问’的名义,有限度地承接一些外部的、非核心、不涉密的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比如像红星厂那种小型生产线设计,或者帮其他厂子解决一些他们搞不定的技术难题。”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能充分发挥我的技术特长,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第二,所得收益,我可以和厂里按比例分成,比如三七开或者四六开,厂里拿大头,这也算给厂里创收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接触厂外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能开阔我的眼界,反过来也能促进咱们厂自身的技术进步。这叫‘以外养内’,良性循环。”

张工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陷入沉思。“想法是好的……但这里面麻烦也不少。首先,厂里从来没这个先例,这算不算‘不务正业’?其他技术人员会不会有意见?其次,这身份怎么界定?出了问题,责任算厂里的还是算你个人的?还有,精力怎么分配?别到时候外头的活儿干得风生水起,厂里本职工作倒耽误了。”

“这些问题我都想过。”陈凡显然有备而来,“可以先搞个试点,就以我为例,定下严格的规矩。比如,外部项目必须经过厂里审核批准,确保不冲突、不涉密。我的主要精力肯定还是放在厂里,外部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和灵活安排来完成。责任界定清楚,以厂里名义接的,厂里兜底;纯粹我个人技术支持的,责任自负。至于其他技术人员……”他笑了笑,“如果他们有能力,也愿意,以后未尝不可以参照这个模式,这也算是给技术人员多一条出路,提高积极性嘛。”

张工看着他条理清晰、考虑周全的分析,眼神里欣赏的意味越来越浓。这小子,不仅技术硬,这脑子也活络,看问题能看到根子上。

“你啊……”张工指了指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真是翅膀硬了,心思也大了。行,你这个想法,我觉得有戏。这样,你先别直接找杨厂长,我找个机会,先跟他透透气,吹吹风。等他心里有个底了,你再正式去谈。”

有了张工的支持,陈凡心里踏实了一大半。

过了几天,张工带来消息,说杨厂长初步听了,没立刻反对,只是说“让陈凡自己来跟我详细说说”。这就是机会!

陈凡精心准备了一份简要的书面报告,然后在一个下午,敲开了杨厂长办公室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