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88章 “启明科技”(1 / 1)

有了尚方宝剑,办事效率陡然提升。赵卫国几乎长在了区工商局和街道办,拿着新鲜出炉的政策文件和轧钢厂同意停薪留职的证明,跑前跑后。周师傅和大刘也没闲着,按照陈凡的要求,开始系统地整理技术资料、设备清单和客户案例。

名字是早就想好的——“启明科技开发公司”。陈凡解释说:“‘启明’既是晨星,寓意开启光明,探索未来;也暗合‘启蒙’之意,咱们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本身就有启蒙、普及的意味在里头。”

大家一致觉得这名字起得好,既有格局,又不失内涵。

选址也不再是那个偏僻漏雨的破仓库了。在街道王主任的帮助下,他们在离主干道不远、相对热闹些的临街地段,租下了两间打通的门面房。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醒目,粉刷一新后,窗明几净,总算有了个公司的正经样子。

“这儿好!客户找起来方便,咱们自己进出也舒坦!”周师傅背着手在新房子里转悠,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他特意要求在里间给他隔出个小工作区,摆上他那套跟了他几十年的工具,说是“技术老巢”。

大刘负责技术展示区的布置,他把改造成功的封口机控制柜、改进后的台钻主轴部件,还有他自己捣鼓的一些小电子装置擦得锃亮,整齐地陈列出来,旁边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得让客户一进门,就知道咱们是干啥的,有啥真本事。”他认真地跟赵卫国商量着标签怎么写更专业。

赵卫国则化身“大总管”,定做牌匾、印制名片、购买办公桌椅、办理电话安装……忙得脚不沾地,嘴里却一直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

一九八四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启明科技开发公司”的牌匾,蒙着红布,被稳稳地挂在了门面房的正上方。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陈凡坚持一切从简。受邀前来观礼的,只有街道王主任、轧钢厂的张工(代表杨厂长),以及几位早期的客户代表,如红星食品厂的马厂长。

陈凡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熨烫平整的中山装,站在小小的店铺门前,看着,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耳中: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感谢大家今天来见证‘启明科技’的诞生。我们这家公司,说小很小,只有几个人,几间房;说大,也可能很大,因为我们心里装着对技术的热爱,装着用知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梦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师傅、大刘和赵卫国:“我们不敢说有多大本事,但我们承诺,一定会恪守‘技术为本、信誉至上’的原则,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项目,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关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初步规划了三个方向。”陈凡伸出三根手指,“第一,立足根本,继续深耕工业自动化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这是我们起家的本事,不能丢。第二,开拓创新,尝试研发一些面向普通家庭和小型商户的实用型科技产品,比如简易的防盗报警器、电源稳压器、节能装置等,让技术更贴近生活。第三,回馈社会,开展面向工人、待业青年的实用技术培训,把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人。”

马厂长在你们这样有真技术又实在的公司!”

简单的揭牌仪式后,众人参观了一下简陋但功能分区明确的公司内部。张工拉着陈凡的手,语重心长:“陈凡啊,路给你铺好了,接下来能走多远,就看你们的了。厂里那边你放心,顾问的事情我会盯着。”

王主任也表态:“小陈经理,街道就是你们的娘家,以后有什么需要协调支持的,尽管开口!”

送走了宾客,关上店门,小小的公司里只剩下他们四个创始人。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突然都笑了起来,那是一种卸下重负、充满希望的、畅快的笑。

“总算……有个自己的窝了!”周师傅感慨万千,抚摸着崭新的办公桌面。

“是啊,启明科技,这名字一挂上,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刘挠着头,眼神却充满干劲。

赵卫国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步:“牌匾挂上了,下一步就是广而告之。我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印点简单的宣传单,去各个厂矿企业集中的地方发一发?”

陈凡看着他们,心中踏实而温暖。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一个偷偷摸摸的“技术部”,而是一家正大光明的、承载着梦想和责任的“公司”了。前路注定不会平坦,市场竞争、技术更新、管理挑战都会接踵而至。但他坚信,只要这个核心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他走到窗前,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目光坚定。启明科技这艘小船,已经正式扬帆,驶向了改革开放那片波涛汹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海。而在街对面不远处的拐角,冉秋叶牵着孩子的手,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块崭新的牌匾,脸上露出了温柔而自豪的笑容。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默默地在心里,送上最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