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的风浪非但没有掀翻“启明科技”这艘小船,反而让它行驶得更加稳健。陈凡坚持的“技术深度、服务增值、开辟新路”策略开始显效,那些真正看重质量、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客户,逐渐成为了“启明”的忠实拥趸。口碑像水波纹一样扩散出去,生意愈发红火起来。
原先那个略显逼仄的门面房,明显不够用了。图纸、零件、半成品堆得到处都是,周师傅的工棚里连下脚的地方都快没了。谈项目的客户来了,有时候连个像样坐着喝茶的地方都腾不出来。
“不行,得换地方了,这鸡窝太小,孵不出金凤凰。”周师傅一边费力地从一堆材料里扒拉出他要的扳手,一边嘟囔着。
陈凡也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他让赵卫国出去打听,最终在离原来地方不远、但更靠近主干道的位置,租下了一个带着小院子和五六间平房的小独院。虽然依旧是平房,但空间大了好几倍,可以明确划分出接待区、办公室、技术资料室、装配车间甚至一个小型仓库。
搬家那天,简直像个小型工程。那台宝贝计算机被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由大刘和赵卫国像抬花轿一样小心翼翼搬上三轮车。周师傅则指挥着几个临时请来的小伙子,搬运那些沉重的台钳、台钻、工具箱,嘴里不停地吆喝着:“慢点慢点!那可都是吃饭的家伙,碰坏了崴了脚我可不负责!”
新“厂房”收拾利索,挂上崭新的“启明科技开发公司”牌匾,顿时显得气派了不少。有了空间,陈凡便开始着手实施他谋划已久的扩张计划。
首先是人。光靠他们四个元老,累死也干不完越来越多的活儿。陈凡拍板,招聘!通过街道推荐和熟人介绍,他们招进了两个人:一个是二十出头、刚从技校毕业的小王,脑子活,动手能力强,跟着周师傅学钳工;另一个是三十多岁的女会计张姐,做事仔细,把公司那本越来越复杂的账目打理得清清楚楚。
人一多,管理的问题就冒出来了。小王年轻,有冲劲,但有时毛手毛脚,有次差点把周师傅刚做好的一个精密模具撞到地上,气得周师傅吹胡子瞪眼,骂了他整整一下午。张姐做事规矩,但有时过于死板,为了几毛钱的票据能和赵卫国掰扯半天。
最让陈凡头疼的是一次质量控制问题。他们接了一个为塑料厂改造注塑机液压系统的活儿,时间紧,任务重。大刘负责设计,一个新来的临时工负责部分管路的焊接。结果那临时工为了赶工,焊缝没处理干净,存在砂眼。系统运行测试时没发现问题,交付使用不到一周,就在高压下发生了泄漏,喷了客户一车间的液压油,虽然没造成更大事故,但严重影响了客户生产,人家找上门来要求赔偿和返工。
“这事儿怪我!”大刘一脸愧疚,“光顾着盯控制部分了,没仔细检查
赵卫国也耷拉着脑袋:“那临时工是我找来的,看着挺老实,谁知道手艺这么糙……”
周师傅闷头抽烟,脸色铁青:“早就说过,人手多了,活儿就得盯紧点!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
陈凡没有过多责备谁,他召集所有人开了个会。“咱们现在不是小打小闹的修理铺了,是正儿八经的公司。公司就要有公司的规矩。”他严肃地说,“从今天起,建立三级质检制度。操作者自检,班组互检,最后我或者周师傅总检。每一道工序,谁干的,谁检查的,都要签字确认,出了问题,层层追责!”
他还让张姐制定了详细的物料领取和费用报销流程,让赵卫国明确了客户接待和合同签订的规范。“规矩立起来,可能一开始会觉得麻烦,但长远看,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是为了咱们‘启明’的品牌!”陈凡的话掷地有声。
新的管理制度推行初期,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小王觉得签字确认太繁琐,张姐嫌赵卫国报销的票据贴得不整齐。但在陈凡的坚持下,大家慢慢习惯了这种更规范的方式。效率虽然看似慢了一点,但工作质量和配合顺畅度却显著提升。那个出过问题的液压系统,返工后经过严格测试,运行得比客户预期的还要稳定。
看着院子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听着车间里规律的机器声,陈凡站在办公室门口,心里踏实了许多。公司壮大了,人员增加了,管理规范了,“启明科技”正在从一个草台班子,向着一个正规化、有战斗力的技术型企业稳步迈进。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至少,基础已经越来越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