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火箭弹的技术才是关键?”
“对。”林毅的声音带着清晰的条理,“发射架无非是承载和瞄准机构,德国的机械加工能力强,仿造起来不难。
但火箭弹的推进剂配方、弹头引信精度、弹道稳定系统,这些才是真正的技术壁垒。我们用的高燃速推进剂,燃烧效率比苏联喀秋莎的推进剂高30%,才能在相同弹体长度下把射程提到10公里。
还有弹头的瞬发引信,能保证在接触目标0.01秒内引爆,毁伤效率比德国现有的引信高两倍吗。这些技术,不是他们拆几辆车、拆几枚火箭弹就能逆向出来的。”
参谋长瞬间松了口气,之前还担心德国仿制后会反超,此刻才明白林毅的底气所在:“难怪你不担心他们偷参数,原来核心技术藏在火箭弹里。他们就算仿出了发射架,没有配套的火箭弹,也只是个空架子。”
“不止如此。”林毅接着说,“就算他们勉强仿出火箭弹,成本也会高得离谱。我们的推进剂成本不高。
而且我们的火箭弹弹体采用冲压成型工艺,生产效率是德国锻造工艺的三倍。德国要是想仿制,要么接受更高的成本,要么就得重新搭建生产线。”
说到这里,林毅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商业思维:“不过既然他们这么感兴趣,我们也不能白白浪费机会。参谋长,你跟他们谈的时候,得把门槛设高一点——这种130毫米自行火箭炮,要是想采购,必须100辆或者200辆起售,少了不卖。”
“100辆起售?200辆起售?”参谋长先是一惊,随即忍不住笑了,“这个数量确实够狠,他们要是真买,光是采购款就得是一笔巨款,更别说后续的火箭弹补给还得靠我们。”
“没错。”林毅的声音里带着笑意,“100辆刚好能满足他们一个炮兵师的编制,既让他们看到能扭转东线火力劣势的希望,又可以给苏联人造成点麻烦。
而且我们可以附加条件——买火箭炮必须搭配采购至少5万发火箭弹。这样一来,不仅能赚一笔可观的资金,还能把他们的火箭炮后勤绑在我们这边。”
参谋长瞬间明白过来:“你这是连长期生意都算好了!他们要是真列装了100辆,后续的火箭弹、零部件维修都得依赖我们,相当于给他们套上了一个‘补给枷锁’。”
“就是这个道理。”林毅补充道,“另外,价格方面也得咬死——每辆自行火箭炮定价50公斤黄金,火箭弹每10发1公斤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