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会议室再次沸腾起来。后勤部部长张万手里的笔都差点掉在桌上,他激动地站起身:“林毅,你说的是真的?
现在咱们的猪得养一年多才能出栏,牛羊更是得两年,要是半年多就能出栏,肉食供应能翻一倍都不止!今年救灾的时候,多少老乡因为缺肉面黄肌瘦,有了这高产禽畜,明年大伙就能吃上肉了!”
经济部副部长百川也难掩兴奋,他可是深知本地品种生长慢的痛点:“可不是嘛!咱们本地的土猪长得慢不说,还挑食,得喂精饲料。
牛羊冬天掉膘厉害,一年下来也长不了多少肉。要是真有生长快的品种,就算肉质差点,在现在这光景,能吃饱肉比啥都强!”
其实解放前的中国,粮食短缺的困境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频繁的旱灾、蝗灾、水灾等天灾肆虐,种植技术的落后与育种水平的低下,更是将农业生产牢牢束缚在低产的泥潭里。
那个时候的农民,大多沿用着祖辈传下的老法子耕种,耕地靠牛拉犁,播种凭手撒播,除草全靠锄头刨,既没有科学的耕作规划,也缺乏有效的田间管理。
就拿播种来说,种子撒得疏密不均,密处幼苗争抢养分,稀处浪费土地,最终能长成成熟作物的不足半数。
而且农民们不懂土壤改良,一块地种上几十年,肥力渐渐耗尽,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雨水充沛的年景,亩产或许能勉强达到两百斤,一旦气候稍有异常,产量便会大幅锐减。
育种方面的落后更是雪上加霜。当时的粮种大多是农民自家留种,年复一年的种植中,品种不断退化,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越来越弱。
就像普遍种植的小麦,穗小粒瘪,千粒重不足三十克,遇到病虫害,往往成片枯死,颗粒无收。玉米也好不到哪里去,果穗短小,籽粒稀疏,一株玉米能收获的粮食寥寥无几。
农民们也曾尝试过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留种,但缺乏科学的选育方法,始终无法培育出高产品种,只能在低产的循环里苦苦挣扎。
而在禽畜养殖领域,品种落后导致的生长缓慢问题同样突出。当时农村普遍饲养的土猪,体型瘦小,生长周期漫长,往往需要养上一年半甚至两年,才能长到一百多斤。
而且因为喂食的饲料主要是猪草导致转化率极低,吃进去二十斤饲料,能长一斤肉就算不错的了。
牛羊的情况更是糟糕,本地品种的牛多为役用牛,肉质粗糙且生长缓慢,养上两年才能勉强达到标准,而且大多数牛还是需要干活的,经常用来拉车、犁地等。
羊则是体型小,产肉量低,冬天一旦遭遇严寒,掉膘严重,甚至会大量死亡。鸡的产蛋量也少得可怜,一只本地鸡一年最多下五六十个蛋,还得是在春夏季气候适宜的时候,到了秋冬季节,几乎就停止产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