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在东京黑市的角落里,有更多相同的“假币”正在流通;在大阪的码头,一箱箱贴着“海鲜”标签的货物里,藏着的正是第四师团从中国运来的“特殊日元”。
这些悄无声息流入日本市场的货币,像一滴墨滴进清水里,此刻看似不起眼,却已在悄然改变着日本经济的底色,只是身处漩涡中心的贺屋兴宣和结城丰太郎,还没意识到这场风暴的真正源头,直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一旦市场上流通的假币要是多到让人防不胜防,而普通人手里没专业工具,根本辨不出真假,那日子可就难办了。买个菜怕收到假钞,发了工资也得提心吊胆检查半天,时间一长,大家都不敢轻易用钱,市场交易都跟着变冷清。
真到了这地步,好像也没别的好办法,只能把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全都收回来,重新发行一套新货币。
可别以为发新货币是件容易事,先得设计新的票面图案,考虑防伪技术,还得联系印钞厂赶印,更要安排银行网点回收旧币、兑换新币,整个过程耗钱又耗时间,稍有差池就会乱了市场秩序。这还是在可以辨别出假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人能辨别出假币,那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这次对于八路军和日本人来说都还算幸运,林毅搞回来的日元,各种面值都有,从10日元到100日元的都有,而且还特意让做旧处理。
林毅的那些日元摸上去手感和旧币一样,边角有点磨损,票面也带着自然的泛黄,乍一看跟在日本市场上流通了好几年的真币没区别,就是仔细盯着看,也根本发现不了问题。
可偏偏就在关键地方出了纰漏,林毅让印刷日元的时候没把日元上的号码全部打乱。那些日元的号码都是连着的,一串一串按顺序排着,大面值连号的货币在专业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正常流通的货币哪会有这么整齐的号码?
要知道这个时代日本城市男性产业工人的年收入大致在800-1500日元区间。其中,军工企业工人因战时需求优先级高,收入略高,1943年大型兵工厂熟练技工月均能拿到120-150日元,年收入可达1440-1800日元。
而纺织、食品等民用行业工人收入偏低,女性工人月均仅30-50日元,年收入往往不足600日元。
也正是因为这个破绽,日本人很快就察觉到这些大面值日元有问题,顺着这条线索查了下去,原本以为天衣无缝的安排,就这么露了马脚。而林毅订购这些日元的时候只说是影视道具,所以印刷厂只是做了做旧处理,根本就想不到要把号码打乱。
此时的林毅听二爷说完后,紧绷的肩线才算彻底垮下来。他揉了揉泛酸的太阳穴,声音里还裹着没散的困意:“二爷,那这次……我总该能回去睡觉了吧?”
二爷看着他眼底的青黑,倒也没再刁难,往后靠在椅背上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点打趣:“看你急的,我又没说不让你回去。赶紧走,别在这儿杵着了。”
二爷话音刚落,林毅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的。他连桌上那杯早就凉透的茶水都没顾上碰,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脚步轻快地往门口走。走到门边时还不忘回头补了句:“二爷,日元的事我记着,一个月后准送到库房,您可别再半夜叫我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