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就这啊。”
听闻崇祯的讲述,朱慈烺也是明白自己不在皇宫这几天都发生什么事了,感情老爹是因为勤王之师无法如其所愿的那般赶来,所以才这么惆怅的出宫散心。
不过,对于那几个本应入京勤王之人的回应,朱慈烺表示内心毫无波澜,他早就猜到会这样了。
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拒不奉诏的,不必多说,要不是离得远,抄家名单上也得有他们的名字!
而远在定远的黄得功和镇守山海关外的吴三桂,虽然都可以说是忠臣良将,但黄得功离得很远,时间上来不及。吴三桂又多年受其父吴襄“为帅者当明哲保身”的思维影响,肯定会犹豫要不要入京勤王。
至于唐通...
“父皇,你该不会已经把唐通调到居庸关了吧?”
朱慈烺问起了这唯一一位进京勤王的唐通,现在何处。
崇祯闻言有些惊讶,反问道:“你怎么知道?朕对他寄予厚望,还专门赏赐了二十万两,让他犒赏底下士兵呢。”
“......”朱慈烺沉默了。
崇祯见朱慈烺突然不说话了,心里咯噔一声,忙道:“唐通手下只带来两千多人,让其护卫京城只会力不从心,所以朕就让他去守居庸关了,这样至少可以抵挡闯贼一阵,这样做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崇祯此时就像是一个把试卷交给老师批阅,并静静等待老师点评的学生,乍一看还有些畏手畏脚,生怕自己写出的答案被老师认为有问题。
现在李自成大军离京城越来越近,崇祯对朱慈烺也愈发地倚重了。
“呃....让他去居庸关...应该没什么问题,唔...应该可以。”
看自家老爹这股畏手畏脚的样,朱慈烺心中虽然觉得有些好笑,但倒也并没有说崇祯做得不对,而是继续问道:“监军是谁?”
出乎意料的是,崇祯直接摊开双手,道:“没有。”
“没有?”
朱慈烺有些意外。
按照惯例,大明将领出兵当有太监监军。
历史上的唐通被崇祯派往居庸关防守,身边就跟着一个叫杜之秩的太监。
那杜之秩是个实实在在的二五仔,唐通领军出关战闯贼,但杜之秩却开居庸关向李自成投降,导致唐通腹背受敌不得不降。
现如今,杜之秩其实早就被朱慈烺的锦衣卫给查抄了,所以也自然不会出现杜之秩监军的情况,只是朱慈烺没想到,没了杜之秩,自己老爹居然就不安排监军了?
好家伙,没了太监的掣肘,那唐通指不定得多感激涕零呢.....不对,说不定更加放飞自我也没准!
朱慈烺的心绪多少开始有些复杂了,虽然没有太监监军,确实可以让前线武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展拳脚,但历史上的唐通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嘴上说迫不得已,实际上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
与此同时,兴许是见朱慈烺的面部表情有些复杂,崇祯便有些幽怨地说道:“你这查抄的手笔太大,别说勋贵和文武百官,就连朕的内臣都没有放过,朕哪里还有人可以派往前线监军?”
“呃...好像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