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12章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2 / 2)

在战前,按照美国政府估计,参战的国家中,最起码应该有十个能派出一个师以上的兵力参战。

可实际上呢

除了英军两个旅和土耳其一个旅,其他的国家多的一个营,少的一个排。

面对美国后续的增兵要求,这些国家不但不加人,还强调随时会召回部队!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没有人支持美国。

雄踞宝岛的某人就表示自己有数十万身经百战的老兵,只要装备到位,随时可以参战。

不过这个请战要求,联合国军的所有国家均表示拒绝。

这里面尤其以南朝总统反对声音最大。

在他们看来,果军送装备的速度,比美国运输队运的速度都快。

真要打上两仗,志愿军怕是就把战线推到东京了。

确认了要停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短短两天后便召开了系统性的会议。

停战的提案得到了高票通过。

不过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又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他们没有和中国对话的通道。

其实在第三次战役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而且那个时候,美军对停战的需求比现在还要急迫。

当时,始终找不到渠道的美国只能通过热心肠的印度大使传递消息。

而这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麻烦。

大国外交,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说的肯定是梆硬。

尤其是当着第三方的面,更是得强硬才行。

这就使得当时印度大使传的话,有那么亿点点失真。

好在关键时刻沃克被撞死,李奇微接手战场并稳住了局势。

不然美国政府能恨死这个刚独立没多久的印度。

而有了上次的教训,美国这次不敢再那么搞了。

在杜鲁门的命令下,美国中央情报局拿出了一切的手段,只为寻找一个可以与中国对话的渠道。

但是中央情报局的一系列秘密渠道,最终却全都杳无音讯。

就在美国政府快要绝望的时候,艾奇逊想起了一个人。

乔治凯南,美国国务院蘇俄问题顾问。

国务卿办公室内,艾奇逊见到了凯南。

“凯南先生,这件事恐怕只有你能做了。”

凯南两手一摊:“国务卿先生,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我不认识中国的任何人,也没有任何可以跟中国沟通的渠道。”

“我当然知道。”艾奇逊亲自给凯南端了一杯咖啡。

“我记得你跟蘇俄驻联合国大使马利克是好朋友”

“是的。”凯南点了点头,就是因为这个,他才能当上这个蘇俄问题顾问。

“非常好,我只需要你用朋友的方式,向马利克先生提出美国政府的请求。”

“我们只需要能与中国谈判的渠道就行。”

艾奇逊强调道:“任何的沟通方式都可以。”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找过马利克,艾奇逊已经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沟通过了。

但是作为蘇俄人,马利克天生就不信任美国。

正式的渠道他都不一定信任,这种非正式渠道就更别说了。

可作为世界两大霸主之一,美国现在不能正式的主动要求停战,不然对面拒绝就扯淡了。

还是那句话,外面人多。

听到艾奇逊的请求,凯南没有再拒绝:“我可以充当这个说客,但是我不敢有任何的保证。”

“当然。”艾奇逊自己心里也都没底,自然不会让凯南打包票。

美国现在已经很急了,因此到了下午,凯南就在马利克的办公室内见到了自己的这位朋友。

对于凯南,马利克还是比较信任的。

因此在听完凯南的请求后,马利克点了点头:“我可以帮你传递这个消息。”

“但这跟美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友谊。”

马利克的意思很简单,这次我帮了你,以后我有事你也得帮我。

凯南自然也听得出马利克意思。

“当然,我们是朋友,不是吗”

“这是莫斯科发来的电报,美国想要进行停战谈判。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倒是个好消息。”

会议上,众人对和谈纷纷表示了赞同。

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如果继续打下去,军事上问题不大,但是经济上却有点顶不住了。

战争如果长远的打下去,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长远建设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和之前打着打着打上头的美国不同,中国一直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

去年10月,北朝军队已经彻底溃败。

为了帮助北朝政府,同时也为了不让美国陈兵鸭绿江边,志愿军这才入朝作战。

现如今,美军已经被退回到了三八线附近,北军也在中蘇的帮助想恢复了元气。

如果中美停战,北军单独面对南军,已经没有了危险。

而且经过这几个月的战争,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战略目标,早就超额完成。

冷静下来的美国这时提出和谈,中国没有拒绝的理由。

经过商议,首长下了结论:“那就同意和谈,但要边打边谈。”

“志愿军要在充分准备持久作战的同时,争取和谈结束战争。”

对中国而言,谈可以,但不能以谈的名义停战,

只有停战协议生效的那一刻,志愿军才会停止战斗。

双方确认和谈后,美国政府属实是松了一口气,李奇微立刻通过广播发表了声明。

他将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身份与中朝联军展开谈判,并保证停战协议的实施。

第二天,中央广播对李奇微做出回复,表示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随着双方特使的接触和几次电文的往来,双方约定,于开城外的三门里进行首次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