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可爱的孙子孙女作伴,皇帝在处理政事之余,也难免觉得生活多姿多彩,比之从前要有盼头许多。
于是,他不再将心思耗费在那些无谓的琐事上,就连后宫——都渐渐去得少了,转而将时间花在了教养永琏与璟瑟上。
皇帝看重两个孩子的课业,却也并非一味严厉,只知道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孩子的人。
他深谙寓教于乐的道理,但凡得空,便会换一身舒适的常服,再点几个随驾伺候的人,领着两个孩子在园内四处闲逛,览阅各景。
一边乐呵呵地陪孩子们游玩,顺道培养祖孙情谊,一边则又慢条斯理地给他们讲解起了园内每一处景致起名时所运用到的典故,再以此为基石,发散性地给孩子们讲些传记经典、圣人言论、诗词歌赋。
偶尔兴致来了,还会凭栏赋诗一首。
每当这时,永琏和璟瑟便会在一旁喝彩连连,盛赞皇玛法文采斐然,直把听惯了旁人马屁的皇帝哄得美滋滋的。
祖孙三人就这样忙里偷闲,每日抽空,足花了小半个月的工夫,才将整个园子给逛了大半。
——
这一日,祖孙仨巡到了位于澹泊宁静东北处的多稼轩。
皇帝背着手,立在门口,定定地看着门上牌匾,看了许久,方才开口招呼两个孩子:“走吧,跟朕进去瞧瞧。”
圆明园地广景多,皇帝虽然设立了圆明园总管衙门,叫他们支应着这一大摊子事儿,但他心里也清楚,光凭这点人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能管着大面上的事儿,可细微处总是难以周全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打理园内各处,每一处都再设了一位专职的管事,负责殿内事宜。
多稼轩的管事姓郑,是个很擅长交际的人。
他很早便从其他管事那里听说了万岁爷这阵子时常带着永琏阿哥和璟瑟格格到处转悠的事儿,当时便发觉这是自己在几位主子跟前露脸的好机会。
于是这些天,他一直带着手下的宫女太监们勤勤恳恳地干活——锄地的锄地,撒种的撒种,养蚕的养蚕……大家各司其职,力求无论主子们什么时候来,都得让他们看见自己最辛劳、最勤勉的那一面。
是以,皇帝一行人走进来时,看到的便是这一群人穿着灰扑扑的粗布衣裳,脚踩一双简陋的草鞋,在农田里挥汗如雨,干活干得热火朝天的景象——全无寻常宫人应有的体面。
皇帝见状,不禁有些感慨,面上也适时地流露出一抹怀念之情。
他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也曾在多稼轩开垦荒田,下地耕作,彼时虽是为了避开朝中纷争,达到“不争即是争”的高超境界,却也是切实地体会过农家疾苦的。
纵使过了这么些年,记忆仍在,一看到这熟悉的场景,依旧能将往昔种种说个八九不离十。
就是这些人手里拿着的农具、播撒的种子……皇帝也只需粗瞄一眼,便能说得头头是道。
永琏和璟瑟都是养在深宫里的孩子,生来就和荣华富贵相伴,与这些凡俗之事却相隔甚远,当下便瞪大了眼睛,一边认真地聆听着皇玛法的讲述,一边克制地走近农田几步,仔细观察着宫人们的动作。
皇帝带着孙儿孙女围着农田兜了好大一圈儿,也回答了他们许多问题,自觉已经满足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这才移步殿内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