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清,还真的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必要吗?”
一时间,索尼与鳌拜面面相觑,彼此之间只剩苦笑。
满心的忧虑,却找不到半分出路。
回到肃亲王府,豪格虽在朝堂上被多尔衮落了面子,却并未就此罢休。
回到王府,不代表他真会按捺不动。
“来人。”
豪格沉声道,“给本王严密监视那些文臣,若谁胆敢有私通外敌之嫌,第一时间拿下,可先斩后奏。”
此刻的他,并没忘记崇政殿上多尔衮的告诫,也没忽略下朝后索尼、鳌拜的劝说,所以才绕了个大圈,选择了这般“迂回”的行事方式。
若是依着他以往的性子,早提着刀兵直接冲上去了。
杀了便杀了,哪管杀后洪水滔天。
“是,王爷。”
豪格身边的亲卫,十有八九跟他是同样性情,做事干脆利落,领命后便一一退下。
看着亲卫们的背影,豪格心里才稍稍舒爽了些。
与他做出相反动作的多尔衮,此刻正在睿亲王府的书房内,满脸苦笑。
凭借着对豪格性情的了解。
他早已猜到对方下一步的动向,只能对着心腹吩咐:“那些文人务必保护好,莫让肃亲王府那边的人再惹出事端。如今这盛京皇城,许多事宜都不能再出差错。
那些文人里,也有不少是满人,如今杀了他们,难不成要我八旗先自行乱了阵脚吗?”
多尔衮没好气地开口,语气里满是无奈。
若有得选。
他何须这般小心翼翼、权衡利弊,还要顾及各方利益?
好歹他也是如今大清实际上的统治者之一。
随着多尔衮的吩咐,不难想象,接下来这些文臣的处境势必更加堪忧。
夹在两大亲王之间,稍有不慎便是杀身之祸。
待到书房内只剩兄弟二人,多铎可不会跟多尔衮生疏。
他龙行虎步走到多尔衮身前坐下,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这几日一直盘桓在心头的想法:“兄王,实在不成,咱们便弃了这大清,回草原去。虽说草原日子不如盛京皇城滋润,可好歹能活下去,还能继续掌握兵权。”
“再留在这盛京,早晚逃不过一个死字。”
多铎目中闪过凶芒,这一回。
他的想法竟与豪格不谋而合。
恨不得把那些碍事的文臣统统解决,就算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他这话,说得已然足够直白:有朝一日盛京皇城被破,大明或许会招揽那些文臣,可对于他们这些武将,尤其是他多铎这一脉的八旗子弟,昔日对大明造成的伤害人尽皆知,大明必定会拿他们开刀,以此彰显声威。
即便会有招安,也不过是寥寥几人,多铎可不认为自己运气会这么好,“千金买马骨”的好事,一时半会儿也轮不到他头上。
可去了草原就不一样了。
好歹能做个部落首领,依旧能过逍遥日子,不会差太多。
只是在多尔衮眼里,自己这个弟弟的想法实在有些天真:“你觉得,我们真的能走得了吗?如今这皇城之内,除了肃亲王豪格那群人,莫忘了还有礼亲王代善那个老家伙。
如今谁若是第一个离开盛京,最好的情况是各自归家、重回部落,可若是最坏的情况?”
多尔衮顿了顿,目光沉沉地看向多铎:“那自然是肃亲王豪格抓住机会,联合礼亲王,带着他们那群人以及其他贝勒、八旗部众,将我们团团包围,随后把你我麾下的部众全部瓜分殆尽。”
说到此处,多尔衮见多铎神色阴沉,知道他已听进了自己的话,内心才松了口气,继续道:“大明那边的内斗素来厉害,可没人知道,我们大清的内斗,也并没好到哪里去。”
话音一落,多铎的脸色更难看了。
他左思右想:离开,可能被豪格、代善以及其他贝勒算计,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留下,等到大明王师抵达。
他们十之八九也是死路一条。
如此一来,岂不是“走也是死,不走也是死”,处处都是绝路?
多铎满脸烦躁地晃着脑袋,实在没了主意,只能将希冀的目光投向多尔衮:“那如今,我们难不成就只能等死?”
语气里满是不服气。
多尔衮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如今,便看谁先撑不住。谁先撑不住、谁先走了,只要他们能安然无恙,我们也就能安然无恙。
只能静观其变,走一步看一步。”
这话让多铎觉得憋屈至极,可让他自己想出法子,又实在太难为他。
他要是真有这本事,之前也不会支持多尔衮争夺大清权位,反倒会自己试一试。
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除非他提前知道自己真的不行。
而在大清内部各怀异心之际。
大明一方,远清侯洪承畴正处在如日中天的时刻。
他主持大战,正面战场战无不胜,给了大清重重一击;经由《大明日报》的宣传。
他的威名甚至盖过了此前的梁国公,军中威望也与日倍增。
前来的监军太监,每隔几个时辰便要在他面前转一圈。
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也是在不动声色地提醒洪承畴:莫要以为眼下声名鼎沸便能肆意妄为,这天下终究是大明的天下,是陛下与太祖皇爷(朱元璋)的天下,君是君,臣是臣。
洪承畴倒也不介意。
监军太监不过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
此刻的他,大手一挥,意气风发,在主营帐内慷慨陈词,阐述着自己的战略:“如今,大清已非我大明之敌。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一战而下,直取盛京,拿下这大清皇朝。此次定要覆灭大清,方能扬我大明声威。”
洪承畴的一番话,听得麾下将领热血沸腾。
左良玉、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更是从中看到了无数立军功的机会。
傻子都能看得出来,大清经此一战,国势必将一落千丈,日后再想有这般大规模的战事,短则一年半载,长则可能要等下辈子。
所以,面对这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众人个个磨刀霍霍。
接下来能封几等侯爵、在大明拥有怎样的权力地位与锦绣前程,全看这一战的表现,谁也不愿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