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57章 防不胜防(1 / 2)

漕运试点成功的消息,像一缕微弱的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姜淮身上的一些阴霾。

皇帝的态度更加明确地倾向于支持改革,甚至亲自过问试点细节。

然而,姜淮却毫无轻松之感。他深知,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必然会引来更凶猛的反扑。这一次,对手将不再局限于朝堂之上的口诛笔伐。

首先发难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人事调动”和“经费审批”。

户部几位在清账和漕运试点中表现出色的中层官员,被以“历练不足”或“另有重用”为由,调任闲职。

补缺上来的人,要么是背景暧昧的“老好人”,要么是能力平庸的“应声虫”。

姜淮奏请的、用于扩大清账范围和推行新式记账方法的专项经费,被内阁以“国库仍虚,宜缓行”为由,一再驳回。

甚至他日常的办公用度,也开始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掣肘,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绳索,正在慢慢收紧,限制他的手脚。

姜淮明白,这是幕后黑手在利用庞大的官僚体系,对他进行“软性”围剿,意在让他一事无成,最终灰溜溜离开户部。

...

一日,一位自称是山西票号“汇通天下”大掌柜的神秘访客,通过姜淮一位远房亲戚递上拜帖,并附上一份厚礼,不是金银。

而是山西票号愿意“低息借贷”给户部,以解国库燃眉之急的“合作方案”,其中隐晦提及,可给经手人巨额“佣金”。

姜淮冷笑,这是企图用金钱将他拖下水。他严词拒绝,并将礼单原封不动上交,表明心迹。

然而,此事过后不久,京城便开始流传“姜侍郎表面清廉,实则暗中与商贾勾结,欲图操纵国帑”的谣言。对手的伎俩阴险而周密,防不胜防。

就在姜淮疲于应对京城明枪暗箭时,一封来自东南的书信,让他心神剧震。

信中说,当地新任知县,显然是某些势力安插的,正在重新核查多年前的海塘工程账目,并暗示工程中存在“虚报工料、中饱私囊”的问题。

这分明是“围魏救赵”,企图利用他的软肋,迫使他分心甚至妥协。

姜淮愤怒至极,却异常冷静。他没有立即上奏辩解,而是亲笔修书两封。

一封给东南的心腹旧部,收集新知县不法证据;另一封,则是写给皇帝的密折,坦然遭遇,并附上当年海塘工程的全部核验档案,请皇帝明察。

他以退为进,将难题抛回给了对手和皇帝。

...

此事尚未平息,一场更大的风暴骤然降临。内阁收到一份联名弹劾奏章,署名者是几位分量不轻的御史和给事中。弹劾内容条条致命:

滥用职权,排除异己:列举姜淮在户部“清洗”所谓不合作官员。

结交边将,图谋不轨:指其与北疆督粮官,漕运案中立功者,书信往来密切,有内外勾结之嫌。

纵容乡里,欺压良善:扭曲家乡之事,反诬姜淮族人倚仗其势,欺压地方。

这三条,尤其是第二条,直指臣子大忌,兵权与结党。奏章措辞严厉,要求皇帝将姜淮革职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