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并运的策略,极大地缓解了京师的燃眉之急,也为漕运改革开辟了新的可能。
数月之后,在姜淮的铁腕治理下,几条关键河道被初步疏通,漕船开始有序北运,配合海运,京师粮价应声而落。皇帝闻奏,龙心大悦,下旨褒奖。
然而,姜淮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他触及的利益集团太过庞大,暂时的退让不代表屈服。
漕帮势力、被查办的贪官污吏、反对海运的保守官员,以及那些因清账而损失惨重的幕后黑手,正在暗中勾结。
编织着更恶毒的罗网,等待着他出现疏漏,或者,等待着他功高震主,引来皇帝的猜忌。
站在淮安码头上,望着重新开始繁忙的运河和远处海船的帆影,姜淮抚摸着袖中那支竹筷,眼神中没有丝毫轻松。
疏通河道易,疏通这帝国的利益梗阻,难如登天。但他既已执掌这漕运之权,便决心以此为支点,撬动这沉疴积弊的旧格局。前方的风浪,只会更加险恶。
……
河海并运的策略初步稳定了漕粮北上的通道,但姜淮深知,这仅仅是治标。潜藏在运河肌理深处的痼疾。
那套腐朽的运作体系和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并未被根除。他像一位面对复杂病灶的良医,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开始着手更深层次的手术。
创立“漕票”,釜底抽薪
以往漕运,弊端丛生在于过程不透明。从征粮、运输到入库,各个环节都可做手脚。姜淮设计并强力推行了一套全新的“漕票”制度。
此“漕票”非简单凭证,而是类似后世汇票与运单的结合体:
源头管控:在江南征粮地,官府将征收的粮食折成定额“漕票”,直接发给纳粮户。粮户可凭票在指定时间内,于沿途主要码头兑换现银,或抵下来年税赋。
官购商运:官府不再直接组织庞大而低效的运粮船队,而是释放“漕票”到市场,由具备实力的商帮,包括他合作的海商,竞价购买。
商人购得“漕票”后,自行组织运力,河船或海船,将粮食运至北方指定官仓。
凭票结算:商人运粮抵达,经查验无误后,凭“漕票”与官府结算运费及粮款。
这一制度的设计精妙在于:
打破垄断:打破了漕帮和腐败官吏对运输环节的垄断。
引入竞争:商人为了获利,会自发选择最经济、快捷的运输方式,促进了海运,并尽力减少损耗。
减少贪腐:粮食在源头就量化成了“票”,中间环节难以插手,极大压缩了“漂没”,虚报损耗、克扣的空间。
激活商业:吸引了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漕运,盘活了经济。
触及根本,风暴再起
“漕票”制度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彻底激怒了依靠旧体系牟利的集团。
漕帮震动:数百万依赖漕运为生的漕工、水手,其生计模式受到颠覆性冲击。
虽然姜淮承诺疏浚河道仍需大量人力,并引导部分漕工转入海运或工程建设,但恐慌和不满仍在蔓延。
漕帮上层更是煽风点火,将经济制度改革扭曲为“姜淮要断我等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