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79章 “漕票”(2 / 2)

官吏反弹:沿河州县、漕运各司衙门中,那些依靠征收“陋规”、分润漕利的官吏,财路被断,对姜淮恨之入骨。

他们不敢明抗,却阳奉阴违,在“漕票”兑换、商人运粮查验等环节故意刁难,拖延新政落实。

朝野非议:朝中反对派抓住“漕票”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猛烈抨击姜淮“轻改祖制,滋生事端”。

“与商争利,有辱官箴”、“不顾百万漕工死活”。

铁腕与怀柔,力挽狂澜

面对汹涌的反对浪潮,姜淮再次展现了其刚柔并济的政治手腕。

武力震慑:对少数受漕帮头目煽动、暴力抗法、冲击官府的乱局,他果断动用尚方宝剑授权,调兵严厉镇压,将为首者明正典刑,迅速控制局面。

疏导安置:他颁布《漕工转业安置令》,拨出专款,组织愿意转业的漕工学习航海技术、参与河道疏浚工程、或资助其返乡垦荒,给予政策优惠和过渡期补贴,减缓社会阵痛。

争取皇权:他连续上奏,详细解释“漕票”制度的原理、预期效益以及对长远稳定漕工生计的规划,并以初步降低的运输损耗和提升的运粮效率数据来说服皇帝。

他强调,此法非与民争利,而是“剔蠹节流,其利归国、归商、亦最终惠及漕工”。

初见成效,前路漫漫

在姜淮的强力推动和皇帝的有限支持下,“漕票”制度及其配套措施,在巨大的争议和阻力中艰难前行。

一年后,成效开始显现:

漕粮北运效率提升,海运比例稳步增加。

国库支出有所节省,因运输损耗和中间环节费用大幅下降。

沿河商业活动趋于活跃,新的物流链条在形成。

然而,姜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他几乎成了所有旧漕运利益集团的眼中钉,弹劾他的奏章从未停止。

他身处淮安,却仿佛置身于一座孤岛,四周是看不见的敌意与随时可能袭来的暗箭。

他知道,“漕票”制度只是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模式,新的体系尚未稳固,潜在的危机依然四伏。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在这条充满荆棘的改革之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帝国的漕运命脉,正在他的手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而他也将自己置于了风口浪尖的最险处。

...

“漕票”制度的推行,如同利刃切开了漕运腐败的脓疮,却也让他成了所有既得利益者必欲除之的目标。

暗处的敌人不再满足于朝堂攻讦,开始编织更致命的罗网。

阴谋迭起,杀机四伏。

时值初夏,运河水位因上游降雨而上涨。姜淮总督漕运已近三月,正值“漕票”新制推行与河道疏浚的关键时刻。

这日,他亲赴淮安府以南数十里外的一处险工段巡视。此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堤岸年久失修,是此次疏浚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