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自需要奔波的路程远近,以及途中遭遇的阻碍波折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些人并不是集中在两三天内来到唐县地界的。
从最早的一批人,到最晚的一批人,谢莞娘等了他们整整十二天时间。
是的,谢莞娘的避风头,并不是单纯的缩起来老实养胎,而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主动出击。
自从定下要回唐县的庄子养胎,谢莞娘就开始了她对未来养胎生涯的全盘规划。
对庄子进行改造,挑选合用的人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她还让人暗中雇了不少人手,帮她盯着唐县以及唐县周边。
和她上辈子时生活过的、邻居之间都未必彼此相识的现代化都市不一样,这里的任何一个城镇、乡村,居民们都和自己的街坊邻居彼此熟识。
有些职业特殊一点的,比如货郎、游医、伙计、掌柜、帮闲、乞丐等,他们甚至能做到第一时间分辨出街上的某个人到底是不是本地人。
谢莞娘撒了点儿钱出去,雇了不下两百人帮她盯着唐县以及唐县周边。
这些人大多都是年纪不足十五的乞丐,剩下的极小一部分,才是各地出了名人面极广的帮闲、伙计或者货郎,他们有的不停走街串巷,有的则长期驻扎在人员密集的茶楼、酒肆、客栈,总之都能第一时间注意到当地多出来的那些陌生人。
因为已经降临的旱灾和即将到来的战事,除了那些为赚钱蜂拥而至的商人,其他人大都不咋乐意赶在这种时候往保定府来。
而那些总往保定府跑的商人,他们对当地居民来说,其实也是“熟人”群体的一部分。
谢莞娘派去散财的护卫让他们帮忙留意的,则是他们“熟人”群体之外的,一看就身强体壮,甚至还练过武功的那部分人。
因为这事儿对那些帮闲、伙计、货郎、乞丐来说,就只是顺手为之的一件事,所以他们收的辛苦费都很低廉。
帮闲、伙计和货郎,谢莞娘让人直接给的铜板,乞丐们则是从她派出去的护卫手里,每天领取两个海碗大的杂面馒头,以及一碗热乎乎的蔬菜蛋花汤。
孩子们平时都很难吃到像样的饭,就更别提现在还是旱灾已至、战事将至的特殊时期了。谢莞娘让护卫们给出的这份报酬,可比随时可能被不知什么人抢走的、购买力已经下降了大概三成的铜板要实惠多了。
他们甚至还很懂得计算和规划,每天早晨从雇主这边领了东西,他们并不会一口气全都吃完,而是先只喝掉那碗热乎乎的蔬菜蛋花汤。
等时近正午,他们才会在没能乞讨到其他东西的前提下,无比爱惜的吃掉其中一个馒头。至于另外一个,这些孩子干脆就掰开晒干,当作是储备粮了。
毕竟自从旱灾开始,他们就已经很难再讨到钱财或者吃的东西了,那些原本还会施舍他们一些残羹冷炙的小户人家,自家都已经开始下意识地节衣缩食了,自然就更不会有多余的饭菜舍给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