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愔之把重心放在清除桓玄余孽上面,派出大军围剿如桓振、桓谦等桓氏宗族,并打击荆州各地的桓氏铁杆旧部。
不是谁来投,他都会收,有些豪强的桓氏烙印太深,只能族诛。
相反,卞范之虽是桓玄的首席谋主,但济阴卞氏与桓氏之间并没有太深的联系,投桓玄,是卞范之的个人行为。
王愔之还是老一套,以精兵强将驱使降卒去攻打城池坞堡,既起了练兵的效果,又能进一步的甄别桓氏余党,并不吝于赏赐。
而降卒降将也有戴罪立功的心思,作战勇猛。
在铁血手腕之下,归降者日众。
王愔之以原义兴豪强子弟为主官,带领部曲僮仆赴各地就任,毕竟义兴豪强是最初支持他的,跟了他那么多年,是时候分果果了。
而长史司马一类的辅职,则于荆州当地择贤任能,其中又以寒素豪强居多。
民政则是交由何澹之放手施为,主要是收拢流民,屯垦开荒,大力发展织造、开矿与冶炼业,又建造船坞码头,打造战舰。
这个时代造船可谓得天独厚,主要处处都是原始森林,参天巨木很常见。
不知不觉中,半个月过去,竟然传来了桓玄的死讯。
桓玄原打算往汉中避难,但屯骑校尉毛脩之诱桓玄入蜀,桓玄不顾左右随从的反对,打起了益州的算盘,于是改道去往巴蜀。
时值宁州刺史毛璠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侄孙毛祐之及参军费恬等领数百人送毛璠丧往江陵,于途中与桓玄相遇。
二人大喜,进攻桓玄,益州都护冯迁瞅准机会,一刀斩了桓玄的首级,同行数百人,包括桓玄子桓升与桓玄正妻刘氏无一幸免,婢女妾氏被掳掠一空。
王愔之颇为惘然,说到底,桓玄与他是同一类人,都是高门显贵出身,这也他留桓玄一命的重要原因。
可谁料,历史的惯性真的可怕,桓玄的死法与史书上一模一样,唯一的例外,便是卞范之活了下来。
……
桓玄的死讯迅速传开,本该弹冠相庆,可是刘毅与高雅之却半点也高兴不起来,他们在江州攻城掠地时,碰上了卢循率领的广州军!
即便二人占据了武昌,但江州仍有不少豪强未曾归服。
卢循已视江州为囊中之物,这是他与王愔之或刘裕讨价还价的本钱,不容有失。
两军皆以舟船为战,由大江浔阳段一路转战至了豫章附近的赣水江面。
经过连续作战,无论是北府军还是广州军,均是疲惫不堪。
刘毅望向军容远盛于已方的广州军,无奈道:“想不到竟有卢循杀出,也怪你我考虑不周,只带了万余兵力,若再有万人,何惧一区区孙恩余孽?”
高雅之恨声道:“若非王愔之,你我二人早追上桓玄,进驻了江陵,挟帝后在手,何事不可成?”
刘毅摆摆手道:“事已至此,多说何益,今卢贼势大,不如先收兵回建康,他日再来伐贼亦不为迟。”
“不可!”
高雅之一口回绝:“荆州被王愔之占据,被益州都护冯迁又捡了桓玄尸体,而你我自建康出兵以来,一无所获,若连卢贼都收拾不了,还有何面目回去?今次不破卢循誓不罢休!”
刘毅理解高雅之立功心切,毕竟曾北投姚秦,再回来时,北座军中已经没了高雅之和刘敬宣的位置。
况且掌权的是刘裕。
外人不了解刘裕,但是作为北府军内部的高层,都清楚刘裕对外示之以宽,实则冷血无情的性子。
要想在北府军中重新据有一席之地,只能拿命去拼。
就这一点来说,刘裕不如王郎远矣。
莫名地,刘毅竟有些羡慕起了当初跟随王愔之离去的檀道济与刘穆之了。
这二人都得了信重。
而最早与王愔之暗通款曲的何澹之,竟然被表为荆州刺史,建武将军,督荆江二州诸军事,一旦王愔之离开,何澹之就成了荆州地界事实上的一把手。
这就是投资回报啊。
如果自己早点投了王愔之,会否也是一方方伯了呢?
每每念及,要说心里没一丁点悔意那是不可能。
不过眼下,他心知已没法再劝高雅之,遑论空手而还,他也不甘心,于是把目光投向远处。
卢循本已领军抵近浔阳,再进一步就可以攻取武昌,却从半途杀来了北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