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04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1 / 2)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漠北战场,那个令北元闻风丧胆的燕王又回来了。

昔日在沙场上策马扬鞭、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重新涌上心头,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仿佛就在昨日,战鼓声犹在耳畔回响。

血液中那股久违的杀伐决断再次涌动起来,驱散了连日来的憋闷与迟疑。

这些天在应天府受的窝囊气,在这一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战意,烧得他浑身发热,眼神都变得凌厉了几分,整个人如同出鞘的利剑。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值得一试。

成则海阔天空,败........他朱棣从不考虑失败。

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认输”这两个字。

他向来就是个敢把天捅个窟窿的主儿,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不就是一个稷下学宫吗?

它能做到的,本王未必就做不到。

朱棣骨子里的不服输被彻底激发出来,那股混不吝的劲头又上来了。

凭什么他朱煐就能办成的事,我朱棣就办不成?

论胆识,论谋略,他自认绝不输给任何人。

这口气,他非要争回来不可!

稷下学宫就算是未来大明第一学府,那也只是未来而已。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呢?变数太多了。

他朱棣,就是要成为那个最大的变数!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胜负还未可知!

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只要没有建成,那一切都还只是空中阁楼。

本王就要在这阁楼建成之前,先拆了它的地基!

他心中发狠,眼神锐利如刀。

既然你朱煐不仁,就休怪我朱棣不义!

这京城的水,本来就该浑一些才好。

搅浑了,才好摸鱼!

你能用一个稷下学宫聚拢商贾之银,我朱棣怎么就不能开个燕王府,抢你学宫的风头?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再也遏制不住。

如同野火燎原,瞬间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绪。

一个模糊的计划轮廓逐渐变得清晰。

对,就这么干!他朱棣什么时候怕过事?越是难啃的骨头,他越要啃下来!

朱棣心中冷笑。

他已经能看到朱煐吃惊的表情了。

想到那张总是从容淡定的脸上出现惊愕之色,他便觉得一阵快意。

这口气,他必须要出!不仅要出,还要出得漂亮!让所有人都看看,他燕王朱棣不是好惹的。得罪他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倘若只是他一个人,朱棣自然没有把握,且不说一个人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京城,不是北平府,自己除了身份是燕王之外,调动不了太多的资源,就凭着自己,想要和对方打擂台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现实的因素,他必须考虑清楚。

在北平,他是一言九鼎的燕王;在京城,他不过是诸多藩王之一。

此间的差距,犹如云泥。

强龙难压地头蛇啊!

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但明白归明白,该争的还是要争!

不过........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并非全无胜算。

棋盘上,有时候一枚关键的棋子,就能扭转整个局势。而他,恰好知道该从哪里找到这枚棋子。

这京城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往上爬的人。

只要找准了人,事情就成了一半。

朱棣已经找好了队友。一个强大且合适的队友。一个同样对朱煐心怀不满,且急需建立功业以稳固地位的队友。

这样的盟友,简直是天赐良机。

只要运作得当,未必不能成事。

这步棋,他走定了!

没错。就是同样昨日在朱煐府前丢了颜面的朱允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老话永远不会过时。

尤其是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利益一致,就是最好的盟友。

朱棣的眼眸中精光闪烁........这一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一条对抗朱煐、甚至可能影响朝局的路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这不再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恶气,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博弈。

而他,必须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先机。

这关系到他在朝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未来的布局。

这一步,必须走好!

倘若自己能够让对方和自己合作........

那这盘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从一枚可能被踢出局的棋子,瞬间变成了可以对弈的棋手。

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朱棣,从来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是时候让那些人看看他的手段了。这京城,也该变变天了!

争储之事在殿试的国本之争后就几乎已经抬到了明面上,几乎就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如今京城之中,无人不在议论此事。

茶楼酒肆,私下里都在猜测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已是一场公开的较量。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等待着最佳的出手时机。

而他,也要在这盘棋中落子了。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争,大明皇储之争。

这不仅是两个皇孙的竞争,更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聪明人都在审时度势,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他朱棣,也要找个好位置。

朱允炆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朱允熥背后站着的是蓝玉和淮西一脉。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谁都看得出,老爷子还在犹豫。这犹豫,就是机会。

一个可以让他朱棣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这已经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情。

每日早朝,都能感受到这两派人马之间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一团和气,底下却是刀光剑影。

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这平衡,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关键。

只要轻轻一推,局势就会发生变化。而他,就是要做那个推手!

倘若自己能够和朱允炆合作,那就等于获得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持........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大到足以让他冒险一试。

文官集团掌握着舆论、士林清议,这些都是办学宫不可或缺的资源。

有了他们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这步棋,走得妙!

这开设学宫,要是什么?

朱棣在心中细细盘算。

不仅仅是银子,那只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持,银子或许反而不是最难的问题。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声和门生故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这些资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师,是名望高的鸿儒,文人!而这些,不正是文官集团最擅长的吗?

他们掌握着天下清议,把控着学问的诠释权。翰林院、国子监,多少饱学鸿儒都与他们关系匪浅。

这些人脉资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来一用,何愁大事不成?这一步,走得对!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来越亮........这个计划,似乎比想象中还要可行。

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脑海中成型。

以文制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样。

想到那个场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声。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将礼物都给朱棣准备好了。

准备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体面,也不会太过招摇。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符合他藩王身份,也显出了对东宫的尊重。

这份礼,既要表达诚意,又不能显得像是在巴结。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这些事,他向来都很在行。

朱棣拿着见面礼当即前往东宫。

既然决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诚意来。姿态要做足。

初次登门,礼数不可废。

这是他作为叔叔和潜在合作者的基本修养。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多人不怪,这个道理他懂。

既然决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让他们知晓知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那朱棣办事就不会磨蹭。

他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

拖延,是战场和朝堂上的大忌。

战机稍纵即逝。

既然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宫的时候已然临近中午。

宫门处的守卫见到燕王车驾,纷纷行礼让道。

规矩森严,无人敢怠慢这位威名在外的王爷。

但朱棣能从他们恭敬的眼神深处,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眼线。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烈日高悬,日上三竿。灼热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也为这肃穆的宫城增添了几分焦灼之气。

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波。

连天气都在暗示着今日的不同寻常。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宫道上的金砖,好在烘烤的时间还不算长,金砖也并未滚烫。朱棣的靴子踏在金砖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一如他此刻的决心,坚定而有力。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一局,他赌定了!

东宫,朱允炆早早地就已经起床读书。

这个年轻的皇孙,向来勤奋好学。

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份自律。

在这深宫之中,勤奋往往是最可靠的阶梯。

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

朱允炆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倘若当真不学无术,历史上老朱又怎会将皇位传承到他的身上?

勤奋和自律,是他最大的资本。

也是他母亲吕氏多年精心培养的结果。

这一点,朱棣心知肚明。这对母子的不容易,他都看在眼里。

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有合作的可能。

在吕氏从小的严格要求下,朱允炆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之后就是温习昨天的功课。

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早已刻入了骨子里,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甚至不需要吕氏督促,他也会自觉完成。这份自觉,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也难怪老爷子会看重他。

所谓温故而知新,一天之中早上温习昨天的东西效果是最好的。能让你的记忆印象更深刻........

这是吕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朱允炆笃信不疑的准则。

这些年来,他就是靠着这样的勤奋,一步步赢得老爷子的认可。

这份坚持,确实令人佩服。

就连朱棣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侄子在读书上是真的下了苦功。

朱允炆手持书卷,在房间中缓缓踱步,口中是朗朗读书声........神情专注,心无旁骛。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这份定力,在这个年纪实属难得。

若非生在帝王家,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学者。

可惜,身在帝王家,注定了要与权谋相伴。

........

吕氏也是早早起床的。

天还未亮透,她便已梳洗完毕,端坐在偏殿,手中虽也拿着一卷书,心思却大半放在儿子身上。

耳朵时刻留意着外面的动静。

作为母亲和潜在的“后宫之主”,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这深宫之中,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这深宫中站稳脚跟。

朱允炆读书的时候吕氏大都陪着。

这些年,无论寒暑,几乎从未间断。

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学问是立身的根本,一刻也懈怠不得。

更是争夺那个位置的重要筹码。

学问、德行、能力,缺一不可。

她必须把儿子培养成最完美无缺的继承人。这是她此生最大的使命。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

今天从一大早吕氏陪读一直陪着朱允炆读到了中午。

期间除了用些简单的茶点,几乎没有停歇。

这份坚持,连伺候的宫人都暗自佩服。

都说吕娘娘对皇孙的学业抓得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几乎是吕氏的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改变过。

为了儿子的前程,她愿意付出一切。这份执着,让人不得不佩服。

......

这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好坏的区别只是在于评定标准的不同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同。便如这宫闱之事,恩怨情仇,往往难辨黑白。

成王败寇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所以她吕氏,必须要做那个胜利者!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宿命!

站在朱允熥的角度,吕氏自然是一个恶人,一个大恶人。

她占据了本属于他母亲的位置,她的儿子威胁着他嫡子的地位。

这是不死不休的局,没有转圜的余地。

既然如此,她只能选择做那个最狠的恶人。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明白。

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吕氏却是一个无私的母亲。

她将所有的心血与期望都倾注在他身上,为他谋划,为他铺路。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哪怕为此背负骂名,她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执念。为了儿子,她愿意与全世界为敌。

吕氏对朱允炆要求严格,但同时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朱允炆的教育是她亲自抓的。

从蒙学识字到经史子集,从礼仪规范到为君之道,无一不是她精心安排。不容有失。她要将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继承人。

这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为此,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这份决心,从未动摇过。

朱允炆也早就习惯了读书的时候有吕氏陪读。

有母亲在身边,他总觉得心安,读书也更能沉得下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依赖。也是一种无形的掌控。

吕氏通过这种方式,牢牢地将儿子掌控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这份掌控,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也是她最大的倚仗。

不过今天的早读注定和以往不同了。

平静被突如其来的拜访打破。

宫人匆匆的脚步声带来了变数,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意外。

而这次意外,或许会改变很多事情的走向。

是福是祸,现在还不好说。

很快就有下人入宫来报朱棣来访。

朱允炆放下了手里的书,疑惑地看向吕氏。

眼神中带着询问,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燕王叔为何突然来访?是福是祸?

这位手握重兵的王爷,向来与东宫往来不多。

他的突然到访,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这深宫之中,从来就不缺少算计。

吕氏的脸上也满是困惑。

她微微蹙眉,朱棣与东宫素无深交,此时前来,意欲何为?是敌是友?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在这敏感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值得警惕。

尤其是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更是需要小心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两人疑惑地互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猜测不安的氛围。

无声地交流着彼此的疑虑。

这一刻,东宫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开始涌动。

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连伺候的宫人都感受到了这不寻常的气氛,一个个屏息凝神,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整个东宫,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

.........

“娘?”

如今的朱允炆还远远不是几年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的建文帝,此刻的朱允炆还是个少年,不过是十来岁的少年。

骤遇此等意料之外的情况,难免有些无措。

本能地寻求母亲的庇护和指引。

他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和历练。

现在的他,还离不开母亲的扶持。

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

在这深宫之中,他唯一能完全信任的,也只有母亲了。

在迷茫的时候下意识就想要询问吕氏。

这几乎成了他的本能。也是吕氏多年经营的结果。

她成功地成为了儿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这种依赖,是她权力的根基。也是她最大的安慰。

有了这份依赖,她所做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

“你王叔既然来拜访,于情于理都得见一见,先看看。”

吕氏沉吟片刻,迅速恢复了镇定。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无论如何,不能失了礼数和气势。

她倒要看看,这位燕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在这深宫之中,镇定往往是应对变故最好的武器。

慌乱,只会让对手有机可乘。这个道理,她比谁都懂。

说着吕氏让宫人将朱棣带进来。同时用眼神示意朱允炆稳住心神。

无论面对什么,都要保持皇孙的威仪。

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尤其是在这些藩王面前,更不能露怯。这关系到东宫的体面,也关系到未来的格局。

这一点,必须时刻谨记。

........

很快,朱棣就入了东宫。

他步履沉稳,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显得过于热络,也不让人觉得疏离。分寸拿捏得极好,显示出他丰富的阅历和城府。

这位久经沙场的王爷,显然深谙人情世故。

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份从容,是多年历练的结果。

吕氏和朱允炆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朱棣。都在暗自揣度他的来意。

心中快速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这位王爷的到访,绝不仅仅是礼节性的。

必然有所图谋。而且这图谋,恐怕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