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时间很长,可是也并不算太长,很多当年经历过那些事情的人现在还在人世,还活着,他们对过去的苦难记忆犹新,想起来还会流泪,不愿意再回到那种日子。
他们还经常会感慨,是老朱给天下带来了好日子,让大家能够吃饱饭,他们对大明王朝十分忠诚,并且不断地教导自己的后代子孙,让子孙们好好跟着大明王朝走,好好过日子,不要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懂得感恩,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老朱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和饱饭,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
在燕王府这里,新的一天也开始忙碌起来。
门口摆放的两个大石狮子身上还有些湿漉漉的,这是清晨的露水落在石狮子身上形成的,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着微光,看起来亮晶晶的,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虽然身上有些湿了,可是依然掩盖不住这一对石狮子的威风,它们还是那么气势十足,彰显着王府的威严,让人不敢靠近,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燕王府的下人们在大清早的时候,就已经拿着扫帚来到门前,开始打扫地上的落叶了,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连一片叶子都看不到,显示出王府的严谨作风。
不得不说,这个大明王朝的绿化程度比后世要高太多太多了,到处都是草木,到处都是绿色的植物,这也就导致了落叶和杂草会非常多,需要经常打扫,保持整洁,不然很快就会变得脏乱,影响王府的形象。
把目光穿过燕王府的大门,向里面看去,可以看到王府内部的布局十分讲究。
此刻在燕王府的书房里面,刚刚躺下休息了一小会儿的朱棣,又精神饱满地爬了起来,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困,反而很有精神,眼睛里闪着光,仿佛有无限的精力。
他几乎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彻夜未眠,现在眼睛充满了斗志,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种状态让人惊讶。
显然,现在的朱棣心情十分兴奋,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对接下来的事情充满期待,恨不得立刻就开始行动,把计划付诸实施。
昨天燕王府学宫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眼下他准备要一鼓作气,趁着这个好势头继续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更上一层楼,不能半途而废,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能力。
不过他没有独自贸然行动,而是让府内的下人分别去了黄子澄和齐泰的府中,请他们过来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今天正好是休沐的日子,不用上朝,按理说这是大家好好休息的好机会,可是作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休息那是绝对不会休息的,时间非常宝贵,必须要把时间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不能浪费!
成大事者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不能虚度光阴,这种紧迫感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
眼下燕王府学宫正处在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形势一片大好,应该抓紧时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才是,不能有丝毫松懈,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黄子澄和齐泰很快就上门来了,没有耽误什么时间,他们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不敢怠慢,匆匆整理好衣冠就赶了过来。
朱棣已经等候他们很长时间了,早就盼着他们来,想要尽快开始商量事情,心里面急得很,看到他们来了,立刻迎了上去。
见到黄子澄和齐泰到了之后,朱棣也没有计较昨天他们两个偷偷把燕王府学宫一天收入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上报给朱允炆,让朱允炆去找老朱表功,抢占了自己先机的事情,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表现得很大度,脸上还带着笑容,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是不会在意那些小节的,不会斤斤计较,眼下双方正是合作的时候,需要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翻。
朱棣不会在这个时候和朱允炆撕破脸,那样对谁都不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得不偿失,这种权衡利弊的能力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更何况,自己原先也没有想着要去告诉朱允炆,也是存了要摆人家一道的心思,想要自己独占功劳,这次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朱棣自己也没有脸面过去问罪,只好装作不知道,把这件事揭过去,不再提起,大家心照不宣。
黄子澄和齐泰上门的时候,两个人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万一朱棣问责起来,问起昨天的事情,他们就想好了一套说辞来应对,只是没有想到朱棣压根提都没有提,好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一样,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可以专心讨论正事了。
朱棣直接单刀直入,没有绕任何圈子,直接把昨天夜里自己心里面思考了许久的想法和黄子澄、齐泰两个人说了一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们,想要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直截了当的作风很符合他的性格。
.....
窗外的蝉儿都还没有起床,蝉鸣声还没有响起,四周还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鸟叫声,叽叽喳喳的,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天色还有些朦胧,太阳也还没有真正散发出炙热的光芒,温度还很舒适,正是商量事情的好时候,头脑也清醒,思路也清晰,不容易出错。
朱棣面前坐着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手里端着茶碗,一边用茶盖拨弄着茶水的表面,一边小口喝着茶水,一边在心里面思量着事情,表情很认真,时不时点点头,显然在仔细斟酌朱棣的话。
至于他们在思量什么,自然就是朱棣刚刚所说的那一番话了,他们在思考朱棣的计划是否可行,有没有什么漏洞,需要怎么完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朱棣把自己心里的计划全部说了出来,没有任何保留,对他们很信任,希望他们能给出中肯的意见,帮助他完善这个计划,让计划更加周全。
这个计划说起来倒也简单,那就是为燕王府学宫筹措到更多的银钱,让学宫有更多的资金,能够办得更好,规模更大,吸引更多的学生,提升学宫的影响力。
按照朱棣的计划,既然稷下学宫能够在几天之内就筹措到价值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的金银,那么燕王府学宫自然也不应该比他们弱才对,应该也差不多,不能输给他们,否则面子上过不去,也会影响学宫的未来发展。
哪怕是弱一些,也不能弱得太多,否则就是丢了脸面,让人看不起,这对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要争这口气,要让所有人都看到燕王府学宫的实力。
昨天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传扬出去之后,立刻就有一大批的商贾蜂拥而至,在一天之内就从商贾手中聚拢到了整整五十万两银子!这个成绩非常亮眼,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让人刮目相看。
这个数字比稷下学宫第一日筹措到的还要多!这让他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的学宫更受欢迎,更有吸引力,这种成就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这给了朱棣非常大的信心,让他觉得自己的学宫比稷下学宫更受欢迎,更有吸引力,将来一定能超过他们,成为大明第一学宫,这种雄心壮志推动着他不断前进。
要说在之前,朱棣只不过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同时,给稷下学宫添点麻烦,给他们制造一些困难的话,那么现在的朱棣,想法就已经改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有了更大的目标,想要做得更好,不仅要证明自己,还要超越对手。
他想要来一个后发制人,把燕王府学宫办成大明第一学宫,反过来压制住稷下学宫,让自己成为最厉害的那个!这让他充满了干劲,浑身都是力气,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
“本王打算在几天之内,从商贾手中筹集到五百万两银子!”
朱棣的话回荡在黄子澄和齐泰的耳朵里面,两个人听到这个数字,心里面都非常震惊,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觉得这个目标有点大,很难实现,手心都出汗了,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
黄子澄微微皱起了眉头,眼皮子连连跳动,心里面有些不安,觉得这个目标太冒险了,万一达不到怎么办,会不会影响学宫的声誉,这种担忧让他坐立不安。
他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些不对劲,好像有什么问题,可是仔细想一想,却又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似乎是可行的,这让他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判断,这种犹豫不决的感觉很不好受。
这第一天,稷下学宫不过是筹集到了三十六万两银子,而燕王府学宫第一天却筹集到了五十万两,虽然说稷下学宫是卖了一个名额就获得了三十六万两,而燕王府学宫是卖了十个名额才获得五十万两,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数字说明一切,只要最终的数字好看,谁又在乎是怎么达到的呢?
这种现实的想法让他稍微安心了一些。
总之就是燕王府学宫第一天赚得更多,这一点是确定的,无可否认的,谁都不能反驳,这个事实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稷下学宫几天下来总共从商贾手中捞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而且那些商贾们还对他们感恩戴德,觉得花得值,这让他们很有面子,名声也打响了,这种成功案例摆在眼前,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么一想的话,好像咱们燕王府学宫弄个五百万两银子,貌似....也不是不可能?也许真的可以做到?
这让他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觉得也许真的能成功,这种可能性让他感到兴奋。
可是怎么总是感觉有哪里不对呢?这种不安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头,让他无法完全放心。
黄子澄心里面有些不踏实,总觉得有什么隐患,但又说不清楚,这种模糊的担忧让他无法集中精力,时不时就会走神。
黄子澄心里面有些惴惴不安,担心会出问题,可是真要让他说出来具体哪里不对劲,他又说不出来,想不明白,这让他很烦恼,眉头皱得更紧了,手里的茶碗也放下了。
既然想不通,那就不想了,管他呢,先做了再说,总比什么都不做强,试试总没有错,万一成功了呢?这种侥幸心理最终占据了上风。
有路子总比没路子好,哪怕是最后目标达不到,那达不到就达不到呗,五百万两达不到,能有个两三百万两总行吧?那也是不少钱了,足够应付一阵子了,比现在强多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让他稍微放松了一些。
抱着这个想法,朱棣的计划黄子澄并没有开口阻拦,没有表示反对,默认了这个计划,决定支持朱棣,毕竟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齐泰也是这样的想法,和黄子澄差不多,觉得可以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这种冒险精神在商业中是很常见的,有时候就需要大胆尝试。
“两位先生要是都没有什么意见的话,那我们接下来就按照这个计划来干,你们觉得如何?”
朱棣看向黄子澄和齐泰,等待着他们的回答,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他们能点头同意,这种迫切的心情写在脸上。
齐泰和黄子澄互相看了一眼,用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看向朱棣,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支持他的决定,愿意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
“燕王请放心去做便是,我们都会支持燕王您的决定。”
黄子澄脸上带着笑容说道,表现得很有信心,好像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景象,这种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不错,即便是最后达不到预期的五百万两,能够有个三四百万两也是极好的了,非常不错了,比现在强多了。”
齐泰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黄子澄的说法,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值得一试,这种支持让朱棣更加坚定了信心。
“哈哈哈哈,两位大人和本王心里想的真是不谋而合啊。”
朱棣大声笑了起来,心情非常愉快,觉得找到了知音,这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很好,让他感到不再孤单。
“不瞒两位,本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五百万两只是一个目标,要是能够筹集到更多,那自然是最好的,若是筹集不到,有个三四百万两却也足够彰显我们燕王府学宫的能耐了,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实力,这样就很好了,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