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7章 老朱郁闷坏了(1 / 2)

朱棣坐在书房里,经过一番长时间的、仔细的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做出了决定,派出了那些自己一直以来都最为信任、最为得力的手下,前前后后一共仔细地安排和打听了三波完全不同的人马。

每一波人在出发之前,都被朱棣亲自一个一个地叫到自己的面前,仔细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叮嘱和交代了很多很多遍,要求他们一定要特别特别留意任何可能出现的细节,不管多么微小的地方都不能轻易放过!

可真正让人感到十分困惑和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这三波人马分别打探出来的结果,竟然完完全全一样、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差别,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一致地回报说,朱樉和蓝玉这两个人最近确实没有任何一点异常的举动和行为,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得十分平常和自然,没有任何刻意的地方,就好像真的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平静得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让人心里头发毛.....

这样的结果和反馈,让朱棣感到十分无奈,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在不断地告诉他、提醒他,自己这个二哥朱樉绝对不会就这样轻易地善罢甘休,绝对不会就这样算了.....

朱樉可不是个能轻易低头的主儿,他的性格十分倔强,他可绝对不会就这样轻易地放弃和认输,他肯定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突然出手做些什么,肯定会有所行动和举动,不会一直沉默下去。

可是现实里搜集到的所有证据和情报,却又明明白白地、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朱樉确实没有出手,确实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和征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和平静,没有任何波澜。

朱棣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看外面的时辰,此时天色刚刚微微发亮,东方才露出一点点鱼肚白,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光线还有些昏暗,看不清楚远处的景物,朝会也即将要开始了,官员们应该已经在前往皇宫的路上了,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

朱棣只好强行按耐住心里头的种种纠结和不安的情绪,带着那些早就已经装车完毕的一个个木箱子准备出发了,这些情绪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这些箱子被整整齐齐地、一个一个地码放在马车上,看起来十分沉重和结实,里面装的东西显然很有分量,不是随随便便的杂物。

或许真的就像朱允炆之前曾经说过的那样,老二朱樉这次确实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确实已经无计可施了,已经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对策来了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朱棣在心里头这样不断地宽慰自己,试图让自己放下心来,不要再继续胡思乱想和担心了,也许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

......

大明的百姓们确实非常勤奋和勤劳,虽然天空还没有完全放亮,太阳也还没有从东方升起,但应天府的各个主要街道上已经陆续出现了不少行脚的商人,他们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小车,开始走街串巷地大声叫卖和招揽生意,声音此起彼伏。

这些人虽然从身份上来说也算是商贾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比起那些有固定店铺的商人要低很多很多,他们赚的每一文钱都是实实在在的辛苦钱,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劳动和汗水,他们是这个社会里真正的最底层人物,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和不容易,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时候,他们还会遭到巡逻兵士的驱赶和呵斥,不允许他们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停留和做生意,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所以他们只能趁着天色还没有完全亮起来,那些官老爷们还没有开始正式上岗办公的时间空档,抓紧一切时间多做一些生意,多赚取一些散碎的银钱来养家糊口,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朱棣、朱允炆、黄子澄、齐泰四个人一起坐在宽大的车驾里面,车子后面跟着的是一辆又一辆的马车,每一辆马车上都装载着一个个的木箱子,这些箱子堆得高高的,看起来十分壮观,引人注目。

这样的场面,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当日朱煐等人进入皇宫时的情景和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当日朱煐、朱樉、蓝玉他们也是这样,押送着一箱箱的银子直接进入了皇宫,那些银子加起来总共有整整四百多万两!这个数字当时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目瞪口呆。

而眼下这个时候,朱棣亲自押送的银子数量还要更多!足足有五百万两之多!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看着这样的场面,朱棣一时间也忘记了原本心中的那些担忧和不安的情绪,心情变得有些激动和期待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朱允炆就更不用说了,他心里头早就已经按耐不住那份期待和兴奋的心情了,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眼睛都在发光。

他的脑海里这些日子已经无数次地脑补起了老朱在知道燕王府学宫居然在短短数日之内就赚到了五百万两银子时候的表情反应,想象着皇帝陛下会露出怎样惊讶和赞赏的神情,会不会夸奖他们。

老朱的夸赞话语,文武百官的震惊神情,那种场面....啧啧啧....光是想想就让人心跳加速。

朱允炆光是这么想想就已经感觉浑身一阵颤栗,那是一种让人汗毛都要竖起来的爽快感觉!一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仿佛已经站在了云端。

.....

就在这同一时间。

御书房里。

老朱也起了个大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没有任何懈怠。

准确地说应该说是早起已经成为老朱多年来的习惯了,他每天都会在这个固定的时辰准时醒来,从不拖延和懈怠,就像钟表一样准确。

御书房里面,烛火还在轻轻地摇曳着,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已经燃尽的檀香依旧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种香味能够让人凝神静气,帮助集中精神,更好地处理政务。

桌案上面是堆积如山的奏章,这些奏章看起来好像永远都批改不完似的,批完一批又会有新的一批送过来,源源不断,仿佛没有尽头,让人喘不过气来。

老朱为了能够更方便地工作和休息,特意在御书房的角落位置放上了一张简单的床榻,平日里批阅奏章要是时间晚了、累了就直接在这张床榻上睡了,省得来回折腾,节省时间。

而这已经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起初老朱只是想着偶尔在这里睡一睡,结果后来每天批阅完奏章后老朱都会感到心神俱疲,往往倒头就睡,连回到寝宫的力气都没有了,浑身酸痛。

这样一来二去的,这张床榻反倒成了老朱睡得最多的一张床....比正式的龙床上睡得时间还要长.....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寝宫。

蒋瓛自然是寸步不离地守着老朱,随时听候差遣,不敢有丝毫马虎。

他安静地站在御书房里的一根大柱子旁边恭敬地候着,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连呼吸都放轻了。

老朱的目光缓缓落在了蒋瓛的身上,带着询问的神色,眼神锐利。

“近些日子咱大孙如何了?他都在做些什么?”老朱的声音里带着关切和好奇,还有一些期待。

“启禀陛下,这几日....殿下的心情貌似挺不错的?看起来没有什么烦恼,一切如常。”蒋瓛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语气谨慎。

“???”蒋瓛的回答让老朱不由地愣了一下,手上的动作也停顿了下来,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眉头微微皱起。

老朱的目光紧紧盯着蒋瓛:“咱大孙他...心情挺不错?你确定吗?没有看错?”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似乎不太相信这个回答。

“这不对劲啊,不应该会是这样的啊...”老朱皱起了眉头,低声地喃喃自语起来,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片刻之后他又抬起头来看向蒋瓛:“他不知道老四那边的动静吗?不是让你隔一段时间就去给他通报一下情况吗?”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满和质疑,脸色严肃。

“陛下,臣确实给通报了啊,秦王那边臣派人去通报了一遍,殿下那边臣也派人去通报了一遍,可是两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动静...一切都很平静。”蒋瓛也有些无奈地回答道,脸上带着委屈的表情,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

原本蒋瓛只是偷偷地进行通报的,可后来老朱横插一手,主动让他干起了这个通报的跑腿活儿,至于这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老朱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朱煐,看看他的应对能力,考验他的本事。

一直以来老朱都想给一直以来都顺风顺水的朱煐一点压力和挑战,让他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磨炼他的意志。

在旁人的眼里朱煐是御史官员,是中兴侯,是今年刚刚入朝的狂生,一个颇有才华但性格张扬的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

可是在老朱的眼里,朱煐却是未来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是承载着大明江山社稷希望的重要人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除了蒋瓛和老朱之外,谁也不知道朱煐真正的身份和背景,这是一个被严格保守的秘密,不能轻易泄露。

这可是失踪了十年之久,流落民间,还得了失魂症的实打实的大明嫡长孙啊!是真正的皇室血脉!身份尊贵无比。

殿试入朝,偶然间被蒋瓛查出了身世和来历,这才重新回到了老朱的视野中,像一颗被尘埃掩盖的明珠。

朱煐性格刚正不阿,做事坚持原则,只要是他心里认为对的事情,哪怕是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绝对不会妥协和退缩,有一股倔强劲儿。

这样的脾气和性格也让老朱感觉到有些头疼,不敢轻易与他相认,担心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打乱计划。

要是换成别人,有一个皇帝爷爷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换成朱煐....还真不见得会是如此,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和束缚,想要逃离。

老朱十分担心朱煐一旦知晓了自己的身份和身世之后会拍拍屁股直接走人,撂挑子不继位了,那样的话大明江山可就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老朱对朱煐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还真不低....这让他感到十分忧虑和不安,夜不能寐。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那就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来坦白身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老朱是这么考虑的,也是这么打算的,心里已经有了计划。

而自从朱煐入朝以来,由于能力太过出众,个人才华太过突出,以至于所有的困难和问题在遇到朱煐的时候都直接被迎刃而解,朝中也没有任何人能给到他什么真正的压力和挑战,所向披靡。

原先的时候老朱无疑是非常惊喜和欣慰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觉得找到了合适的继承人。

这不是正好说明咱大孙的能力强,厉害吗?说明他是一个可造之材,前途无量。

咱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啊!可以放心地交到他的手上,不用担心未来了。

可是现在,老朱反倒是有些焦虑和担心起来了,眉头常常紧锁,心里不踏实。

人性就是如此,当你发现一个东西很好的时候,你往往想要获得更好的东西,期望值会不断地提高,永无止境。

此前朱标太子忽然去世,留给老朱的选择只剩下了朱允炆和朱允熥,只能从他们两人中选择一个人作为大明的未来继承人,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让人痛苦。

这该怎么选?老朱当时很是纠结和犹豫,夜不能寐。

首先两人的年纪都还尚小,缺乏经验和历练,其次朱允熥性情懦弱,做事优柔寡断,不成大器。

那会儿的朱允熥远远不是现在的朱允熥,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判若两人。

那时的朱允熥就连和朱允炆争夺皇储位置的勇气都没有,老朱私下里问他,他甚至被吓得嚎啕大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像个受惊的孩子。

这样的人,如何能当皇储?如何能扛起日后的大明江山?显然是不合适的,难当大任。

老朱自然是第一个就把朱允熥在心里给否定了,认为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和能力,不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