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6章 忐忑不安的朱老四(1 / 2)

他们面对的可不是那种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就能凑齐的五万两银子,也不是那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就能见到的五十万两银子,而是那种实实在在、一分一毫都不少的、沉甸甸的整整五百万两白银啊!

这些银子不是纸钞,不是虚数,是能砸出响声、压弯扁担的真金白银。

这五百万两白银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一样高,闪闪发亮,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那银光刺得人眼睛发花,白茫茫的一片,几乎把整个厅堂都映得亮堂堂的。

那白银的光芒在烛火映照下流转闪烁,每一锭银子都泛着冷硬实在的光泽,重重叠叠堆满了整个厅堂,几乎要顶到房梁上去。银子垒得整整齐齐,一摞一摞,像砌墙一样扎实,连缝隙都透不出风。

光是看着这白花花银灿灿的一片,就让人喉咙发干,手心冒汗,连腿脚都有些发软站不稳当。

有的人甚至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仿佛魂魄都被吸了进去。

“黄大人,齐大人,这些日子以来,两位大人确实也是辛苦操劳了,没日没夜地忙碌,实在是让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朱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笑呵呵地看着站在面前的黄子澄和齐泰,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亲切和赞许的神情。

那笑容不是装出来的,是从心底发出的满意。

那笑容里带着真诚的感激,目光在两位大臣脸上缓缓扫过,将他们的疲惫与坚持都看在眼里。他看见黄子澄眼下的暗影,也看见齐泰鬓角新添的白发。

他微微向前倾着身子,语气里满是体恤与理解。那姿态显得十分亲近,仿佛不是王爷对臣子,而是自家人说体己话。

“王爷您这话说得可就太客气了,您和皇孙殿下整日忙碌才是真的辛苦,我们这些人又算得上什么辛苦呢?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点本分而已。”

“能够亲身参与到这样一桩了不起的壮举当中,实在是我们这些人天大的荣幸啊,这种机会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遇到的。”

黄子澄一边笑着一边连连摆手说道,他的动作显得非常诚恳和谦虚。他不敢居功,更不敢在燕王面前拿大。

他的双手在身前不停摆动,身子微微前躬,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谦逊表情。那姿态放得很低,却又不失读书人的风骨。

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受宠若惊,又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能得到燕王如此称赞,他觉得自己这些日子的辛苦都值得了。

他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全都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完全没有半分虚假客套的意思,每一个词都像是从他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一样。他不是在说漂亮话,而是在说真心话。

他的声音平稳而坚定,目光澄澈坦荡,没有丝毫闪烁回避。那是一种问心无愧的神情,是做了大事之后才有的从容。

就连那微微颤抖的尾音,都透露出他此刻激动难抑的真实心情。他努力控制着自己,可那份喜悦还是从声音里漏了出来。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辈子所追求的不过就是名和利这两个字罢了,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都逃不开的话题。有人图财,有人图名,也有人两样都想要。

从贩夫走卒到王公贵族,谁不为这两样东西奔波劳碌?有人求财,有人求名,也有人两者都想要,只是轻重不同而已。穷苦人家想吃饱穿暖,富贵人家想更上一层楼。

对于那个‘利’字,黄子澄倒也不是说完全一点都不看重,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利益,也就是钱财这种东西,所占的分量其实并不算太重,他并没有把金钱放在第一位。他见过太多人为财所困,为利所累,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他见过太多人为财所困,为利所累,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那些贪官污吏,虽然一时风光,最终都难逃法网,留下千古骂名。

银子固然重要,但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他更在意一些别的东西。他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身后名的清白。

他心中更加渴望得到的是一个好的名声,一个能够流传后世、被人称颂的名声。他想要百年之后,人们提起黄子澄这三个字,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句“这是个好官”。

他想要在史书上留下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美名,让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他希望自己的后代在提到祖先时,能挺直腰杆,感到骄傲。

洪武朝作为大明开国之后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官员们心中大多还是充满了理想和抱负的,也许他们并不全都是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但至少当官做事的初衷并不全是为了贪图钱财,他们还是有一些更高的追求的。他们中许多人还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还带着开国的锐气,官员们也大多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这片崭新的天地里做出一番事业。他们觉得自己生逢其时,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他们把个人的名声看得比钱财更加重要,名声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生命一样宝贵!一个官员若是名声坏了,那就等于断送了前程,就算有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名声一旦受损,就再难在朝中立足。

那些银子既不能换来同僚的尊重,也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反而会成为被人耻笑的把柄。贪来的钱财,花着也不踏实,夜里睡觉都不安稳。

能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是大部分有理想有追求的官员们一生最大的追求,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名留青史吗?

谁不想像那些古圣先贤一样,被后人世代传颂?谁不想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功德碑上,受万世景仰?这种诱惑,对读书人来说是最大的。

而很显然,在眼下的洪武朝时期,大部分的文官都还是这种有追求有理想的官员,还不是后来那种只知道混日子、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的家伙,他们还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他们还没有被官场的陋习完全腐蚀。

他们读书做官,为的是治国平天下,为的是实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们还记着圣贤书上讲的道理,还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没有变得麻木不仁,还没有被世俗的琐事磨平棱角。他们还会为了一个政策争论不休,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而忧心。

他们还会为了一个理念争得面红耳赤,还会为了百姓的疾苦辗转难眠,还会为了朝廷的大事废寝忘食。这种热情,是洪武朝官员特有的精神风貌。

黄子澄和齐泰作为文官集团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后世评价。

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知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史官记录在册,所以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他们写奏章时字斟句酌,议事时谨言慎行。

为什么他们如此渴望获得从龙之功?为什么他们要拼了命地不断往上爬?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那个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机会。

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权势地位,更是为了那个能够名垂青史的机会。他们深知,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被历史记住。平凡的小官,做得再好,也可能被历史遗忘。

因为历史往往只能记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小人物很少能被历史书记载下来。一个七品知县,就算造福一方,也可能只在地方志上留下几行字。

一个七品知县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在地方志上留下寥寥数语;而一个朝中重臣,哪怕只是做了一件事,也可能被大书特书,流传千古。这就是现实,所以他们要往上爬。

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后人所长久铭记,能够在那厚重的史书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的名字永远流传下去。他们不想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他们想要成为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的名臣,辅佐明君,开创盛世。他们想像那些唐朝名相一样,辅佐君王成就伟业,自己也因此名垂千古。

在原先的历史发展轨迹之中,两个人确实也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

只是那印记并非他们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夺目,反而带着几分悲剧色彩。他们的名字确实流传下来了,但不是作为能臣贤相,而是作为失败者被后人评说。

黄子澄和齐泰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之中,在朱元璋老皇帝驾崩之后,成为了朱允炆登基之后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他们的地位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从普通的翰林官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顾问。

从普通的朝臣一跃成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这种转变让他们既兴奋又忐忑。他们手握大权,却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由于有着师生这一层特殊关系的羁绊存在,在原本的历史之中,朱允炆刚刚登上帝位就立刻重用了黄子澄,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削藩过程过于急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奉天靖难之役,整个局势都变得不可收拾。一步错,步步错。

原本可以稳妥推进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而酿成大祸。若能循序渐进,或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为什么会如此着急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新帝登基,根基未稳,急于树立威信,证明自己。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新帝登基,朝局未稳,年轻气盛的皇帝和同样急于证明自己的大臣们,都希望能尽快做出成绩来巩固地位。他们太想证明自己了,反而失了分寸。

新帝登基,朝局未稳,年轻气盛的皇帝和同样急于证明自己的大臣们,都希望能尽快做出成绩来巩固地位。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谨慎。他们忘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谨慎。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黄子澄还是朱允炆本人,都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太想尽快做出成绩了。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他们都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他们想向天下人证明,这个新朝廷是有能力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心态变得迫切,很多具体操作就难免会变了形走了样,事情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本的轨道。本该循序渐进的事情,被他们变成了急于求成;本该怀柔安抚的策略,被他们变成了强硬逼迫。手段过于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

本该循序渐进的事情,被他们变成了急于求成;本该怀柔安抚的策略,被他们变成了强硬逼迫。他们对藩王步步紧逼,不留余地,最终逼得燕王起兵反抗。

削藩过程过于急躁以至于最终逼反了燕王朱棣,直接颠覆了整个建文一朝,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四年的内战,让大明江山元气大伤。

原本可以平稳过渡的权力更迭,因为策略失当而演变成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内战,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城池毁于战火。

不过从原本历史轨迹中黄子澄的种种所作所为不难看出,黄子澄确实是一个一心想要青史留名,想要证明自己价值,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人,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法出了问题。他并非奸佞小人,只是书生意气,过于理想化,缺乏政治手腕。他读圣贤书太多,把政治想得太简单了。

他并非奸佞小人,只是书生意气,过于理想化,缺乏政治手腕。他以为凭着忠心和理想就能治理好国家,却不知政治需要妥协和权变。

倘若他能够提前知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之中,他最终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青史上留名,恐怕他内心也会感到后悔莫及吧,他一定会选择不同的做法。他会更加谨慎,更加注重策略。

他会更加谨慎,更加周全,不会那么急于求成。他会耐心等待时机,用更温和的手段达成目标。

他确实是想要青史留名,可他却绝对不想背负千古骂名,他想要的是正面的名声。他想做忠臣良相,而不是误国奸臣。

他想成为被人称颂的贤臣,而不是被人唾骂的罪臣。这其中的差别,他心知肚明。

那根本就不叫名垂青史,那应该叫做遗臭万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天壤之别。

一个是在庙堂之上受人香火祭拜,一个是在史书上被后人指着名字痛骂。一个是楷模,一个是反面教材。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那可真是大了去了,一个是被后人敬仰,一个是被后人唾骂。这种差别,是任何读书人都无法接受的。

这种差别就像天与地、云与泥那么遥远,是任何有抱负的士大夫都无法接受的。谁不想做个好人?谁愿意被后人唾骂?

........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原本历史轨迹中的事情,是另一种可能的发展。那是一条已经偏离的岔路,一个不曾实现的可能。现在的世界,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眼下,由于朱煐的意外穿越所带来的各种改变,几乎已经将整个大明王朝原本的发展节奏给彻底搅乱了,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向,未来的走向充满未知。

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改变了整个湖面的样貌。朱煐这个变数,让一切都变得不同。

黄子澄自然是不可能晓得原本历史轨迹中的自己最终会是怎样的发展结局,他对此一无所知。他还沉浸在眼前的成功中,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还沉浸在眼前成功的喜悦中,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以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名垂青史指日可待。

但他内心深处十分明白一点,那就是凭借着这几日之内成功售卖燕王府学宫一百个入学名额,从而筹措到整整五百万两银子的惊人成绩,这就完全足以让他在未来大明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他在史书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他在史书上占据一席之地。后世修史,必定会提到他黄子澄筹款的功劳。

就算是放眼历朝历代,眼下这件事情也完全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款的人,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

很少有类似的事情能与之相比。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集到如此巨额的款项,无论是谁都会为之惊叹。这简直是理财的奇才。

黄子澄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日后史书上会如何记载自己的功绩........心中不由得暗爽不已........这种想象让他感到无比愉悦和满足。

这种想象让他感到无比愉悦和满足。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后世史官挥毫泼墨,用崇敬的语气记述他今日的功劳....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后世史官挥毫泼墨,用崇敬的语气记述他今日的功劳....那史书上会写:“黄子澄,洪武朝名臣,善理财,筹巨资助学,功在社稷。”

“四叔,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找皇爷爷当面摊牌了吧?是时候让皇爷爷知道我们的成绩了。”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言语之间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他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红光。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

他的双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身子微微前倾,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他恨不得立刻飞到皇爷爷面前,展示他们的成果。

他的两只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那光芒中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还有一种即将扬眉吐气的畅快。

那光芒中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还有一种即将扬眉吐气的畅快。他相信,这次一定能得到皇爷爷的夸奖。

就连说话的声音也因为内心激动而带着些许颤抖,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迫不及待。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终于可以在皇爷爷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终于可以在皇爷爷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了。他要让皇爷爷知道,他这个孙子也是可造之材。

“这是自然的事情,我们早就该这么做了。”

朱棣闻言立刻转过头看向身旁的朱允炆,脸上同样满是掩饰不住的笑容,他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这份成功,让他也难掩喜悦。

那笑容中带着几分得意,几分释然,还有几分难以言表的激动。他不仅证明了自己,还在父皇面前挣足了面子。

原本朱棣看眼前的这个大侄子也并不怎么顺眼,两个人之间的联盟纯粹就是为了给那个嚣张的朱煐一个深刻的教训,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只是因为共同的敌人而暂时联手。

只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才勉强走到了一起。他们各有所图,但又目标一致。

两个人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曾经被朱煐当众羞辱过,朱棣一心想要让朱煐明白自己并不是好惹的,于是主动前去联系了朱允炆,希望能联手对付朱煐。同病相怜的处境,让他们有了合作的基础。

这同病相怜的处境,让他们暂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隔阂。虽然心中各有打算,但对付朱煐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而朱允炆内心的想法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就这样两个人才勉强凑合到了一起共同行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并不紧密。就像临时搭伙的旅人,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思。他们互相提防,又不得不合作。

可是随着这段时间以来的密切合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明显变得亲近了许多,他们开始互相理解和信任。共同做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上的优点。

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行动,让他们发现了彼此身上的优点。朱棣发现朱允炆并非那么无能,朱允炆也觉得朱棣不像传说中那么跋扈。

共同做一件事情并且最终把这件事情给做成功了,内心充满成就感的同时,队友之间自然也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大家相处融洽,彼此之间的隔阂也慢慢消除了。成功的喜悦冲淡了以往的不快。

成功的喜悦冲淡了以往的不快,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对方。他们开始欣赏彼此的才能和努力。

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于他人会表现得更为宽容大度,更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现在他们就是这样,觉得对方其实还不错。

此时的朱棣和朱允炆就是这样,他们都觉得对方比想象中要好相处得多。之前的偏见,在共同的成功面前渐渐消散。

而很显然,燕王府学宫的开办过程就是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大超出了所有人最初的预期,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他们原本以为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想到一切如此顺遂。

这种顺利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就连最初提出这个主意的朱棣都没有料到会如此成功。他原本只是想给朱煐添点堵,没想到却成就了一番事业。

........

朱棣眉宇之间不时闪动着精明锐利的光芒,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深谋远虑的神情。他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在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那目光中既有即将成功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周密考量。他在想,这笔钱该怎么用,学宫该怎么建,以后该怎么发展。

“我们就继续好好地跟着中兴侯学习学习他的做法吧,他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学。”

“中兴侯的庆功宴当时不让我们进去参加,难道我们还不能跟在他后面学习他的方法了吗?这并不妨碍我们模仿他的成功经验。”

“当日他的稷下学宫将银子全部弄到手之后也是立即入宫,给了父皇一个天大的惊喜,如今本王也要按照他的方式如此行事!我们也要给父皇一个惊喜。”

朱棣微微眯着眼睛,说到朱煐的庆功宴当时不让自己进去的事情时,语气中明显充满了强行压抑的愤怒情绪,他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那日的羞辱,他至今难忘。

那件事就像一根刺,一直扎在他的心头。每次想起,都让他怒火中烧。

这件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忘记的,它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心里。他朱棣从小到大,何曾受过这等委屈?

每当想起那天被拦在门外的羞辱,他就感到一阵怒火中烧。那日的场景历历在目,朱煐那张得意的脸仿佛就在眼前。

这对于朱棣而言,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他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身为皇子亲王,何曾被人如此轻慢过?

他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身为皇子亲王,何曾被人如此轻慢过?这口气,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入京之后被朱煐用当街纵马的理由,依据大明律法强行给送进应天府府衙大牢关押也就罢了,那已经让他很没面子了。但那至少还算是依法办事,虽然难堪却也无话可说。

但那至少还算是依法办事,虽然难堪却也无话可说。可庆功宴那件事,纯粹是朱煐故意给他难堪。

后来在朝堂之上,朱棣因为爱惜人才,见识了朱煐的真正才华之后,为了能够缓和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朱棣还主动低头为朱煐辩解说话,希望能化解矛盾。他以为自己的退让能够换来对方的善意。他以为朱煐会领这个情。

结果让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朱煐不但没有领他的情,还在他主动上门准备参加朱煐的封侯庆功宴的时候,被朱煐直接给拦在了门外,连大门都没有能够进去!这让他感到无比愤怒和羞辱。他的善意,被朱煐当成了软弱。

这种公然的无视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难堪。朱煐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直接打他的脸。

朱棣这一生何曾受过这般侮辱?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他从小在宫中长大,后来又就藩北平,从来都是受人尊崇,何曾被人如此对待过?

他从小在宫中长大,后来又就藩北平,从来都是受人尊崇,何曾被人如此对待过?这口气,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这简直是欺人太甚!他无法忍受这样的对待。这种公然的羞辱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他一定要让朱煐付出代价。

从那时候起朱棣心里头就有了想要给朱煐一个深刻教训的强烈想法,他决定一定要报复回去。他要让朱煐知道,燕王朱棣不是好欺负的。

他要让朱煐知道,燕王朱棣不是好欺负的。得罪了他朱棣,就要准备好承受后果。

回到王府之后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开办这个燕王府学宫的主意,联手朱允炆,他下定决心要给这稷下学宫的开办过程创造点麻烦!他要让朱煐知道自己的厉害。他要证明,没有朱煐,他朱棣一样能做成大事。

他要证明,没有朱煐,他朱棣一样能够做成大事。而且要做得更漂亮,更成功。

这原本是朱棣最初的想法,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这燕王府学宫的开办过程比他想象中的要顺利太多太多了,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预期。他原本只想给朱煐制造一些麻烦,没想到却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原本只是想给朱煐制造一些麻烦,没想到却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