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把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散布出去,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就成功卖出了十个名额,从那些富商巨贾的手中狠狠赚到了五十万两银子!这是一个惊人的开端。这种顺利让他既惊喜又有些不安。
这种顺利让他既惊喜又有些不安。事情太顺了,反而让他觉得不踏实。
而此后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几天的时间之内,就顺利卖掉了一百个名额,狠狠赚足了五百万两白银!这简直像做梦一样。银钱如流水般涌入燕王府,让他都有些措手不及。
银钱如流水般涌入燕王府,让他都有些措手不及。他从来没想过,赚钱可以这么容易。
直到现在这个时候,朱棣内心依然感觉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他有时候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这一切来得太快太顺利,反而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一切来得太快太顺利,反而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他总觉得,这么顺利的事情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隐患。
本王........这就如此轻松地完成了这足以名扬天下的一桩大事?他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个成就来得太过轻易,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常常这样问自己。这个成就来得太过轻易,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他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轻易地成功了。
朱棣内心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可是现在实实在在的成绩就摆在明面上,燕王府学宫的名声甚至已经广泛传扬到了应天府之外,可谓如日中天!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各地前来打听消息、想要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各地前来打听消息、想要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很多人守在燕王府门口,想要求一个名额。
这些日子以来,朱棣一直强行压抑着内心深处的兴奋情绪,他也没有主动入宫向老朱汇报具体情况,只是默默地继续售卖名额,默默地收取钱财,他不想过早暴露。他要等到最后关头,给所有人一个惊喜。
他要等到最后关头,给所有人一个惊喜。他要像朱煐那样,一鸣惊人。
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明确的打算,他想要悄悄地积蓄力量,然后一举惊艳老朱!他想要给父皇一个巨大的惊喜。他要让父皇看到,他这个儿子并不比任何人差。
他要让父皇看到,他这个儿子并不比任何人差。他要证明,自己也是能干大事的人。
而这,也正是效仿当初稷下学宫的所做所为,朱煐当初就是这样做的。朱煐能够做到的,他朱棣一样能够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
朱煐能够做到的,他朱棣一样能够做到,甚至能够做得更好。他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稷下学宫不也是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筹完了所有钱款,然后再一次性送入宫中的吗?他们也是悄悄进行然后突然公开的。这种一鸣惊人的方式,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一鸣惊人的方式,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要让父皇和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
那一波操作给了老朱,给了满朝文武太大的震撼!所有人都被震惊到了。当时朝堂上那些大臣们目瞪口呆的样子,朱棣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朝堂上那些大臣们目瞪口呆的样子,朱棣至今记忆犹新。那种震撼的效果,正是他想要的。
现在朱棣就准备好好效仿一番,他也要制造同样的效果。他要让所有人都看到,燕王府学宫不输给任何人的实力。他要让朱煐知道,他朱棣不是好惹的。
所以早在几天之前朱棣就开始为了这一天进行酝酿准备,他精心策划了每一个细节。从银两的清点、装箱,到入宫的时间、说辞,他都反复推敲。他要确保万无一失。
从银两的清点、装箱,到入宫的时间、说辞,他都反复推敲。他连见到父皇时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表情,都提前想好了。
他在刻意隐藏,把燕王府学宫最近几日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给刻意藏着掖着,就在耐心等待这一百个名额全部卖完的今天!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
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他要在这个最合适的时刻,展现出最完美的成果。
“确实是该入宫去见皇爷爷了!我们不能再等了。”
朱允炆猛地站起身来,脸上和朱棣一样充满了兴奋的神色,他的动作显得非常果断。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能够向皇爷爷展示自己的成就,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时刻。
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能够向皇爷爷展示自己的成就,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时刻。他相信,这次一定能得到皇爷爷的认可。
其实无论是朱棣、朱樉还是朱允炆,他们几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迫切地想要在老朱的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都渴望得到认可。作为皇室成员,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在长辈面前证明自己。
作为皇室成员,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在长辈面前证明自己。他们不想永远活在太子朱标的阴影下。
一直以来老朱对待他们都是波澜不惊的态度,对于儿子们的教育问题更是显得漠不关心,除了太子朱标这个大明王朝的继承人之外,其他的几个儿子在老朱的眼里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求他们平平安安过日子,并没有其他的更多要求,他并没有特别关注他们。这种一视同仁的冷漠,反而让他们更加渴望得到特别的关注。
这种一视同仁的冷漠,反而让他们更加渴望得到特别的关注。他们想要父皇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朱樉、朱棡和朱棣平时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老朱大多都是一副并不怎么关心的样子,他很少过问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不闹出太大的乱子,老朱一般都不会插手。
只要不闹出太大的乱子,老朱一般都不会插手。他对儿子们的要求很简单:安分守己,别惹麻烦。
无论他们平时怎么闹腾,都很难真正得到老朱的特别关注,老朱的注意力大多放在国家大事上。军国要务、民生疾苦,这些才是皇帝最关心的事情。
军国要务、民生疾苦,这些才是皇帝最关心的事情。儿子们的那些小打小闹,他实在没精力过多关注。
而老朱又并不是一个善于将夸奖言辞放在嘴边的人,因此从小到大朱棣也好,朱樉也好,亦或是朱棡,都从来没有享受过太多来自老朱的正面情绪反馈........他们很少听到父亲的表扬.....
他们很少听到父亲的表扬.....老朱的认可往往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比如赏赐、加封,而不是言语上的赞美。
老朱的认可往往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比如赏赐、加封,而不是言语上的赞美。他很少会对儿子们说“你做得好”这样的话。
儿子们的情况尚且如此,作为孙子的朱允炆就更是这样了,他更加难以得到祖父的特别关注。在众多皇孙中,他并不是最突出的那个,皇爷爷的目光很少在他身上停留。他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引起皇爷爷的注意。
人呐,往往越是缺少什么东西,就越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他们越是得不到父皇的关注,就越是渴望证明自己。
所以无论是朱棣还是朱允炆,都无比渴望能够在老朱的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想要告诉皇爷爷,他们并不比太子朱标差多少,他们也有能力为大明做出贡献。
他们想要告诉皇爷爷,他们并不比太子朱标差多少,他们也有能力为大明做出贡献。他们想要得到认可,想要被重视。
而今天,这个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了!他们终于有机会证明自己了。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准备了太久。
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准备了太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
朱棣和朱允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摆在面前的,一箱箱早就已经整理装好的金银珠宝,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和期待。那些沉甸甸的箱子,就是他们能力的证明,就是他们自信的来源。
那些沉甸甸的箱子,就是他们能力的证明,就是他们自信的来源。这五百万两白银,就是他们交给父皇的最好答卷。
这是整整五百万两白银!这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这些白银在晨曦的微光中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每一锭都代表着他们的努力与智慧。
这些白银在晨曦的微光中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每一锭都代表着他们的努力与智慧。这是他们智慧和能力的结晶。
这就是他们面对老朱时最大的底气!这就是他们自信的来源。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们相信一定能够让皇爷爷刮目相看。
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们相信一定能够让皇爷爷刮目相看。他们相信,父皇看到这些银子,一定会对他们另眼相看。
........
转眼之间又是一天过去了,时间过得很快。日月交替,晨昏更迭,仿佛只是眨眼的工夫。昨天的一切还历历在目,今天就已经是面圣的日子了。
昨天一整天的一切都很平静,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燕王府内外秩序井然,没有任何异常。
燕王府内外秩序井然,没有任何异常。这种平静,反而让人有些不安。
朱棣和朱允炆昨天主要做的事情就是仔细清点那五百万两银子,同时将所有的银子分箱装车,耐心等待今天一早运入宫中,他们做得非常认真。每一箱银子都经过反复核对,确保数目准确无误。
每一箱银子都经过反复核对,确保数目准确无误。他们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暗中小心防备,他们担心有人会来捣乱。毕竟这么一大笔银子,难保不会有人眼红,或者想要破坏他们的计划。他们派了很多人守卫,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防备的自然就是朱樉那一方的人,他们知道朱樉可能会采取行动。以朱樉的性格,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成功而无所作为。他一定会想办法搞破坏。
以朱樉的性格,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成功而无所作为。他一定会想办法给他们添堵。
可是出奇的是朱樉那一方压根没有任何异常的动静,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举动,这让他们感到有些意外。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人心生疑虑。
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人心生疑虑。朱棣总觉得,朱樉不会这么轻易放弃。
这让朱棣内心不由得感到有些困惑不解,他想不通为什么朱樉没有行动。按照他对朱樉的了解,这个时候朱樉应该早就跳出来找麻烦了才对。
按照他对朱樉的了解,这个时候朱樉应该早就跳出来找麻烦了才对。这种安静,太不寻常了。
隐约之间他感觉情况有点不太对劲,他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种平静
这种平静谋划着什么。
内心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感觉........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太过平静了........平静得让人心里发毛.....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他总觉得,很快就会有大事发生。
有点像........暴风雨来临之前那种异常的宁静?他常常这样比喻。这种宁静往往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他常常这样比喻。这种宁静往往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他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越是临近入宫面见老朱的时刻,朱棣的内心就越是感到紧张和忐忑,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种紧张不仅来自对朱樉的防备,也来自对即将面圣的期待与不安。他担心会出什么意外。
他总感觉一切进展有些太过顺利了,顺利得让他内心有些隐隐不安........他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他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发生.....这种顺利反而让他觉得不太真实,仿佛随时都可能出现变故。
这种顺利反而让他觉得不太真实,仿佛随时都可能出现变故。他总觉得,成功不会来得这么容易。
清晨时分,蒙蒙的白色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远处的宫殿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般虚幻。
远处的宫殿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般虚幻。这朦胧的景象,更添了几分不安。
天空还只是有些微微发白,燕王府中仍然需要点着灯火才能看清周围,光线还有些昏暗。烛火在晨雾中摇曳,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烛火在晨雾中摇曳,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这摇曳的烛光,就像朱棣此刻不安的心情。
朱允炆一大早就匆匆出了皇宫,他迫不及待地赶了过来,黄子澄和齐泰两人更是彻夜未眠直接住在了朱棣的王府里,方便今天一早共同行事,他们都非常重视今天的事情。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神情。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神情。他们虽然一夜未睡,但精神却格外亢奋。
朱棣在房间里来回不停地踱步,显得内心十分不安,他的脚步有些凌乱。那沉重的脚步声在清晨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那沉重的脚步声在清晨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这脚步声,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躁。
“蓝玉和老二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吗?”
这已经是朱棣今天第三次开口询问站在一旁的下人了,他的语气里透露出焦急。他的眉头紧锁,目光不时瞟向窗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担心着什么。
他的眉头紧锁,目光不时瞟向窗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担心着什么。他迫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况。
“回禀王爷,目前并无任何异常情况。”
刚刚回府中来报信的下人依旧给了朱棣一个同样的回答,他的表情很平静。但那平静之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但那平静之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连下人都感觉到气氛不对劲。
可是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朱棣感到满意,他皱了皱眉头。这个答案太过平常,反而让他更加疑虑。
这个答案太过平常,反而让他更加疑虑。他相信,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脸上却露出了十分不解的神情,他觉得朱棣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他看来,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说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在他看来,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说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他觉得朱棣是杞人忧天。
“四叔,是您自己想得太多了吧?没有消息传来不就正好说明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吗?他们可能已经放弃了。”
朱棣的眉头却没有因为朱允炆的这番话而有半点舒展的迹象,他的担忧并没有减轻。他了解朱樉,知道事情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他了解朱樉,知道事情绝对不会这么简单。以朱樉的性格,绝不会轻易认输。
“不对劲!真的很不对劲!”
“很不对劲!我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要说别的人本王或许还不够了解,可是以老二那种火爆脾气,哪怕他直接上门来大闹一场,也比现在这种情况来得正常才是,他不可能这么安静。”
“难不成老二他当真彻底改了性子?这不太可能吧。”
朱棣语气之中也带着些不太确定的疑惑,他试图找出原因。但他的直觉告诉他,事情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但他的直觉告诉他,事情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想到这段时间以来,貌似朱樉的表现也确实不太正常的样子,他好像变了一个人。那个莽撞冲动的秦王,最近确实收敛了许多。
那个莽撞冲动的秦王,最近确实收敛了许多。这种变化,反而让人更加警惕。
以往那个只知道蛮干的莽夫现在居然张嘴闭嘴就是要当未来大明的贤王,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份自信,这让人很难理解。这种转变太过突然,反而让人心生警惕。这种转变太过突然,反而让人心生警惕。
这种转变太过突然,反而让人心生警惕。朱棣不相信朱樉会突然转性。
这未来大明的贤王,要当也该是本王来当才对吧?朱棣心里这样想着。他自认比朱樉更有能力,更配得上这个称号。
朱棣心里这样想着。他自认比朱樉更有能力,更配得上这个称号。他觉得自己才是当贤王的料。
“王爷您这完全是关心则乱啊,这白花花的银子现在都已经实实在在地掌握在我们手里了,哪怕是秦王他们那边还有什么别的算计,无非也就是些无理取闹,上门大闹一场罢了,这实实在在的五百万两银子那才是硬道理啊!他们改变不了什么。”
黄子澄反倒是比朱棣显得淡定许多,他的语气很平静。在他看来,成大事者不必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重要的是结果。
在他看来,成大事者不必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重要的是结果。只要有这五百万两银子在手,他们就立于不败之地。
他悠哉游哉地端着手里的茶杯,一手稳稳端着茶杯一手轻轻拿着茶杯盖,鼻尖细细感受着茶水的淡淡清香,舌尖慢慢品味着茶水的丝丝甘甜,他的动作非常从容。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与朱棣的焦躁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与朱棣的焦躁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似乎已经胜券在握。
这会儿的黄子澄隐约之间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青史留名的盛大场面........他的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似乎已经听到了后世史官对他的赞美之词,看到了自己在史书上的光辉形象。
他似乎已经听到了后世史官对他的赞美之词,看到了自己在史书上的光辉形象。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名垂青史了。
今日这场大朝会,便是我黄子澄名垂青史的最佳时机!他对此充满期待。他相信,今天过后,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大明的史册上。
他相信,今天过后,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大明的史册上。他相信,后世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记住他黄子澄的名字。
原本以为一切都要等到朱允炆顺利登基,自己有了从龙之功之后再给大明来个彻底的改天换地,那时自己才能够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想到还没等到皇孙殿下正式登基呢,自己居然就已经有幸参与进了燕王府学宫筹建这一惊天壮举之中,这让他感到非常幸运。这比他预期的要早得多,也顺利得多....
这比他预期的要早得多,也顺利得多....他没想到,成功会来得这么早。
黄子澄内心大为感慨上天待自己实在是不薄........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在有生之年就取得如此成就,实在是莫大的荣幸!
能够在有生之年就取得如此成就,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他觉得自己没有白活这一辈子。
“中兴侯啊中兴侯,黄某我还真是得好好谢谢你才是啊,要不是你,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机会。”
这是黄子澄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肺腑之言,他确实对朱煐有些感激。虽然朱煐是他的对手,但正是这个对手的存在,才激发了他的潜力,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朱煐是他的对手,但正是这个对手的存在,才激发了他的潜力,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朱煐成就了他。
若不是因为朱煐的出现,他万万不敢想象自己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朱煐间接促成了这一切。这种因缘际会,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种因缘际会,实在是妙不可言。他没想到,对手竟然成了自己成功的催化剂。
一切曾经经历过的磨难,最终都只能让我黄子澄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他这样鼓励自己。那些挫折与困难,如今看来都成了他成功的垫脚石。
那些挫折与困难,如今看来都成了他成功的垫脚石。感谢生命中所有的磨难。
黄子澄心中如是想着........他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对即将到来的朝会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