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6章 第一次“分红”(1 / 1)

厂里颁发的三十元奖金和那张红底黑字的表彰通报,被陈凡仔细地夹在笔记本里,收进了抽屉最深处。这笔钱的意义,远超过它的面值。它代表着他陈凡,在这个时代,凭借堂堂正正的技术和能力,获得了官方认可的第一桶金。

傍晚下班,他没有直接回四合院那个是非之地,而是先拐去了附近的信用社。柜台后的工作人员懒洋洋地打着算盘。陈凡递过去十元钱和那本新办理不久的存折。

“存十块。”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笃定。

工作人员有些诧异地抬眼看了看这个穿着工装、年纪轻轻的储户,熟练地办理手续。看着存折上新增的数字,陈凡心中那根关于“生存”的弦,稍稍松动了一些。这微薄的储备,是他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第一道防线。

剩下的二十元,他仔细揣好。下一个目标在他心中清晰无比——一辆自行车。这不仅是“三转一响”的面子工程,更是提升生活效率和拓展活动半径的刚需。有了车,上下班能节省大量时间,去图书馆、书店、甚至将来可能的技术交流都方便太多。而且,潜意识里,他觉得有辆车,似乎和冉秋叶的“偶遇”和接触,也能变得更自然、更顺理成章……

休息日一大早,他揣着二十元钱和小心翼翼攒下来的工业券,来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自行车柜台前永远人头攒动,像朝圣一样围着那几辆被擦拭的熠熠生辉的“永久”、“凤凰”和“飞鸽”。空气中混合着机油、橡胶和人们热切期盼的气息。

售货员是个中年男人,脸上带着国营单位特有的、因掌握紧俏资源而生的矜持与不耐烦。

“同志,看看自行车。”陈凡挤到前面。

售货员眼皮都没抬:“哪款?票和钱带够了吗?别看半天买不起瞎耽误工夫。”

“带了。想看看永久牌。”陈凡语气平稳,直接报出型号。

售货员这才正眼打量了他一下,似乎有些惊讶于他的目标明确。“永久的啊,这车可紧俏,一百六十五,外加三十五张工业券。确定要?”

“确定。能看看实物吗?麻烦您了。”陈凡的态度不卑不亢。

售货员转身推出一辆崭新的永久二八大杠。漆黑的烤漆车身泛着沉稳的光泽,电镀的车把、轮圈、链罩亮得晃眼,厚重的轮胎散发着橡胶的原始气味。

陈凡没有像周围人那样只是羡慕地摸着,而是像检查精密仪器一样,仔细查看车架焊接是否平整光滑,用手捏了捏刹车闸皮测试回弹,转动车轮听轴承有无杂音,甚至蹲下来检查了辐条的张紧度和链盒的吻合度。

“嘿!你小子挺懂行啊?干嘛的?”售货员忍不住问道,态度稍微好了点。

“轧钢厂的,干技术。习惯了。”陈凡简短回答,心里已经有了底。这辆车工艺不错。

“怪不得。这车结实,耐造,就是沉点。要吗?”

“要了。开票吧。”陈凡干脆利落地点头。

交钱、交工业券、拿着发票去派出所上牌、再到指定地点砸上轧钢厂的钢印……一套流程繁琐却充满仪式感。当他终于推着这辆完全属于自己、每一个零件都散发着工业力量和美感的自行车走出百货大楼时,一种强烈而踏实的成就感充盈胸腔。

这和他之前偷偷卖收音机换钱的感觉截然不同。那是隐秘的、带着负罪感的窃喜,如同阴沟里的交易。而此刻,他是光明正大地,用自己的技术贡献换来的奖励,购买了这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产品之一。这种感觉,阳光、硬气、脊梁挺得笔直。

他跨上车座,双脚用力一蹬,车轮平稳地转动起来,载着他汇入北平街道的车流中。风从耳畔掠过,带来自由的声响。他故意绕了点远路,感受着速度和效率带来的掌控感。这辆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着他陈凡,正开始真正驾驭自己的命运,向着更广阔的世界驶去。

然而,他深知这辆车驶回四合院将意味着什么。那将不是羡慕,而是一颗投入滚油的火种。但他无所畏惧,甚至隐隐期待。有些脓包,迟早要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