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一味指责,而是转向赵师傅,语气缓和但依旧坚定:“赵师傅,您及时发现问题是好的,避免了更大损失。不过,您说的也有道理,即使在有流转卡的情况下,关键尺寸在上机前进行快速复测,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到流程规范里,作为硬性要求。”
他各打五十大板,但又明确区分了主次责任,同时吸收了合理建议完善流程,显得无比公道。
然后,他拿起那个超差的零件,仔细看了看,又问王猛:“王师傅,这个件,还有挽救的余地吗?”
王猛愣了一下,梗着脖子:“都这样了,还怎么挽救?废了呗!”
陈凡却摇了摇头,指着图纸上一个非关键配合面:“不一定。您看这里,这个尺寸的公差范围相对宽松。如果我们调整一下精磨的加工基准,以这个面为新的基准,重新找正,虽然费点事,但有可能把这个件的关键尺寸磨合格,只是这个非关键面可能会稍微多磨掉一点,但仍在公差范围内。您觉得呢?”
他提出了一个技术上的补救方案,并且是用商量的、请教的口吻问王猛。
王猛彻底愣住了。他光想着推卸责任和看笑话,根本没往技术补救方面想。陈凡提出的这个方案,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空间想象能力,但确实是可行的!他不由自主地顺着陈凡的思路去想,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呃……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可以试试……”
“那太好了!”陈凡立刻肯定道,“王师傅您经验丰富,这种补救操作还得您来才行。赵师傅,麻烦您配合王师傅,按新基准重新找正加工。这个件就算是我们流程优化中的一个特殊案例,记录下来,以后也能当经验。”
他轻描淡写地把一个质量事故,变成了一个展示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机会。既给了王猛台阶下,又肯定了赵师傅的作用,还完善了流程。
王猛看着陈凡,眼神复杂。他没想到陈凡技术眼光这么毒辣,更没想到对方没趁机狠狠打压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挽回面子和展示技术的机会。他脸上的不服气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羞愧和折服。
“成……陈技术员,我听你的。我来试试。”王猛的声音低了不少,接过零件,开始认真计算调整量。
赵师傅也松了口气,对陈凡的处理方式心服口服,配合地去调整机床。
一场潜在的冲突和信誉危机,被陈凡用扎实的技术、冷静的态度、公正的处理和巧妙的情商化解于无形。
最终,零件成功补救,合格入库。王猛在整个过程中变得异常认真和配合。
下班前,陈凡召集项目组简短总结,没有批评谁,只是再次强调了流程节点责任和关键尺寸复测的重要性,并把赵师傅的建议正式纳入规范。
王猛第一次没有抵触情绪,认真地听着。
经过这件事,李师傅和赵师傅对陈凡彻底没了轻视之心,真正把他当成了可以信赖的负责人。而王猛,虽然嘴上还是有点硬,但行动上却老实配合多了,甚至偶尔还会主动向陈凡请教一些技术问题。
陈凡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公平的处理方式和有效的沟通,初步在这个小型项目组里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