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生产流程和流转卡在项目组试运行的头两天,出奇地顺利。李师傅和赵师傅虽然嘴上没多说什么,但看着工序衔接确实顺畅了不少,等待和重复清点的时间大大减少,心里对陈凡这个年轻负责人也稍稍改观了些,配合度提高了不少。
然而,就在陈凡以为项目可以平稳推进时,麻烦还是来了。麻烦的来源,正如张工事先提醒的,出在人身上。
问题出在李师傅的徒弟,一个叫王猛的五级钳工身上。这王猛二十七八岁,技术不错,是车间的生产骨干,但也因此有些傲气,平时除了他师傅和李主任,不太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对陈凡这个凭空掉下来、比他还年轻的“项目负责人”本来就心存不服,觉得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得了领导青眼罢了。
前两天碍于自己师傅在场,他没说什么。第三天,李师傅被临时叫去别的机床处理应急问题,只剩下王猛和赵师傅配合精磨工序。
恰巧这批活里有一个关键连接件,尺寸精度要求极高,公差范围只有正负一丝。按照新流程,粗加工后的零件由王猛进行初步自检,填写流转卡,然后送精磨。
王猛心里憋着股劲,想给陈凡来个下马威。他测量那个关键尺寸时,故意有些心不在焉,卡尺读得马虎,随手就在流转卡上填了个“合格”,把零件送到了精磨区。
赵师傅按照流转卡记录,也没多想,就开始精磨操作。磨到一半,他习惯性地用自己的千分尺复测了一下基准面,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不对啊!”赵师傅停下机床,拿着零件仔细又测了两遍,脸色沉了下来,“这尺寸明显超差快两丝了!这怎么直接就送过来了?王猛怎么量的?”
他立刻拿着零件和流转卡找到正在不远处记录数据的陈凡:“陈负责人,你看这个!粗加工尺寸就不对!王猛那小子居然填了合格!这要不是我习惯性复测,直接就磨废了!这新流程有什么用?还不是得出错!”
他的声音不小,带着不满和一丝“看吧,年轻人搞的花架子就是不靠谱”的意味。附近几个工人都看了过来。
王猛也听见了,不但不心虚,反而晃悠过来,满不在乎地说:“赵师傅,您老眼昏花了吧?我量着明明没问题!肯定是您自己磨了半天磨超差了,别赖我啊!”他打定主意耍赖,要把水搅浑。
赵师傅气得脸通红:“你放屁!我刚上机没多久!基准面都没动!明明就是你量的不准!”
两人顿时争吵起来,引得更多人围观。新流程刚刚建立起来的些许威信,眼看就要毁于一旦。
陈凡立刻上前,没有参与争吵,而是冷静地从赵师傅手里接过零件和流转卡,又拿起旁边架子上的一把高精度千分尺和标准量块。
“赵师傅,王师傅,先别急。我们用这个再测一次。”他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他先是熟练地校验了千分尺的零位,然后极其仔细地测量了那个关键尺寸的三个不同截面,每个截面旋转90度测两次,取平均值。整个过程一丝不苟,动作规范流畅,看得周围的老工人都暗自点头——这手法,绝对是专业水准。
测量结果出来了。陈凡把千分尺的读数亮给王猛和赵师傅看,声音清晰:“基准面尺寸,比图纸要求的下限还小了0.018毫米。王师傅,这确实超差了。”
数据面前,王猛的脸瞬间涨红了,但他还是嘴硬,指着流转卡:“那……那可能是我看卡尺的时候眼花了!但这流转卡填了合格,赵师傅你接活的时候就不该再看看吗?新流程不就是强调交接核对吗?”他试图把责任往流程和赵师傅身上推。
陈凡目光锐利地看向他:“王师傅,流程是工具,是为了帮助我们减少错误,但不能替代每个人的责任心。粗加工自检是第一道关,您这一关没把住,责任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