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吴工和郑工黑着脸,夹着图纸率先离开了会议室,看都没看陈凡一眼。孙主任则热情地拍了拍陈凡的肩膀:“小陈技术员,全靠你了!赶紧把报告弄出来,我们车间等着呢!”钱工也对陈凡投以鼓励的眼神。
陈凡知道,张工虽然支持他继续推进,但压力也完全到了自己肩上。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东西,不仅方案通不过,还会彻底得罪吴工郑工这些老资格,以后在技术科的日子就难过了。
他没有丝毫拖延,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他去了一车间,找到那套老旧夹具,亲自操作体验了几次,测量了所有关键尺寸,记录了操作者的疲劳反馈和实际废品率数据。工人们听说他要改进夹具,都很支持,七嘴八舌地提供意见。
然后,他回到科室,埋首于资料堆中,查阅偏心轮的标准件手册、材料力学性能表、加工工时定额手册等等。他开始进行详细的计算:偏心轮的增力比、压板需要的夹紧力、新夹具的材料成本、加工各部分的预计工时、旧夹具的维护成本和效率损失折算……
他伏案疾书,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各种公式和数据写满了一沓草稿纸。李文军好奇地凑过来看,被那复杂的计算过程和严谨的论证惊得目瞪口呆:“陈凡同志……你这……也太专业了吧!”
陈凡只是笑笑:“基础工作,得做扎实。”
光是计算还不够。他知道,对于吴工郑工那样更相信眼见为实的老技术员,模型和演示比纸上谈兵更有力。
下班后,别人都走了,他留在办公室。找来一些废旧材料——一块铁板,几根圆钢,一个报废轴承里的滚珠当偏心轮用,又去维修班借了台小台钻和一些工具。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技术科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陈凡利用这些废旧材料,按照他设计的方案,一点点敲打、钻孔、打磨,竟然真的手工攒出了一个简易的、但结构功能完整的夹具模型!
虽然粗糙,但偏心轮压紧机构、一面两销的定位方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天,他又一次召集了小型会议。张工、钱工、吴工、郑工、孙主任都在。
吴工和郑工还是一副不看好的样子。
陈凡没有多说,直接将那份厚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分发给大家,里面包括了详细的数据对比、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傅。这是详细的报告。”陈凡语气平静,“根据计算,采用新夹具,单个零件加工时间预计可缩短40%,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废品率预计可下降60%以上。新夹具的制造成本约为XX元,但考虑到效率提升和废品减少带来的效益,预计不到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