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厂长的谈话,像一场精准的春雨,既洗刷了陈凡身上被泼洒的污水泥点,又为他划定了清晰的前行跑道。回到技术科,陈凡的心态已然不同。他不再去思考那些暂时无法触碰的“副业”,而是将全部心神沉浸到眼前的工作中。
他主动向张工请求承担更多任务,无论是繁琐的图纸审核、技术资料的翻译整理,还是车间里突发的设备小故障,他都来者不拒,处理得一丝不苟,效率惊人。他那间小小的办公桌旁,技术书籍堆得更高了,深夜亮灯的时间也更长了。同事们发现,陈工比以前更加沉默寡言,但眼神中的专注和锐利,却更胜往昔。
这种变化,张工和厂领导都看在眼里。他们明白,这是年轻人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表现,心中更是赞赏。
几天后,陈凡再次被请到了厂长办公室。这一次,只有杨厂长一人。
“小陈,坐。”杨厂长的表情比上次更加温和,甚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这几天状态调整得不错,没有被流言蜚语影响工作,很好。”
“厂长,我只相信事实和成绩。”陈凡平静地回答。
“说得好!”杨厂长赞许地点点头,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今天叫你来,是想跟你聊聊你接下来的发展。厂里呢,最近有一个重要的规划。”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郑重起来:“部里下了指示,要求我们这些老牌大厂,要挖掘潜力,搞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咱们厂党委研究决定,要成立几个重点技术攻关小组,瞄准生产中的瓶颈和痛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陈凡的心跳微微加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杨厂长看着他,目光中充满期待:“这几个攻关小组,需要年轻、有冲劲、有真本事的业务骨干牵头!李副厂长和张工都极力推荐你!我也认为,你完全有能力担起这个担子!”
“厂长,我……”陈凡感到一股热血上涌,但立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感谢领导和张工的信任,但我毕竟还年轻,经验不足,怕……”
“哎!经验不足可以学嘛!”杨厂长一摆手,打断了他的谦虚,“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重要的是有想法、有干劲、有能力!你之前解决龙门刨床故障,提出工装夹具改进方案,哪一次不是胆大心细,表现出色?厂里相信你!”
他顿了顿,抛出了具体的诱饵:“怎么样?有没有信心牵头一个小组?比如,就从‘降低第三轧钢车间能耗’或者‘提高热轧生产线成材率’这类老大难问题入手?需要什么资源,厂里尽量支持!只要出了成果,我向你保证,奖金、荣誉、乃至以后的职称评定、干部提拔,都会优先考虑!”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沉重的责任。牵头攻关小组,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以及更直接的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成功后的回报也将极其丰厚。
但与此同时,他也清晰地感受到了杨厂长话语中隐含的敲打:别再想着外面的“歪门邪道”了,厂里给你提供了足够大、足够光明的舞台,你的才华和精力,都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在这里。
陈凡几乎没有犹豫。他迅速权衡利弊:副业之路暂时风险过高,而厂内的发展路径清晰可靠,且符合他当前“蛰伏积累”的战略。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快速提升技术威望和地位,也能积累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为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他站起身,挺直腰板,目光坚定地看向杨厂长:“感谢厂长的信任和栽培!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一定全力以赴,带领攻关小组,争取早日拿出成果,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好!要的就是你这个劲头!”杨厂长大喜,用力一拍桌子,“具体负责哪个课题,你和张工、生产科商量着定。尽快拿出个初步方案报上来!放手去干,厂里做你的后盾!”
“是!”
离开厂长办公室,陈凡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心中却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一条更加宽阔、更加光明的事业大道,已经在他面前铺开。
他将所有的杂念都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挑战之中。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下车间实地调研、与老师傅和操作工交流……他忙得脚不沾地,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那个关于“副业”、关于“更大天地”的火种,并未熄灭,只是被暂时埋藏了起来,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时机,重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