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一旦下定决心,其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他几乎是以一种“闭关”的状态,全身心扑在了厂内的技术攻关上。
他最终和张工以及生产科商议后,选择了一个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课题——“降低第三轧钢车间能耗”。这个车间是厂里的用电大户,能耗居高不下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不仅成本高昂,也不符合上级节能减排的指示。
牵头一个攻关小组,对陈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小组成员除了两名年轻的技术员,还有从车间抽调来的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比如曾经有些不服气的郭大撇子的徒弟,现在也对陈凡心服口服了。
管理这样一个年龄、背景、知识结构差异巨大的团队,光有技术是不够的。陈凡展现出了他超越年龄的成熟和领导力。
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首先花了大量时间深入车间,和每一位组员,尤其是那几位老工人,进行深入交流。他虚心请教设备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耐心倾听他们的经验和抱怨,甚至一起跟着倒班,亲手操作设备,感受每一个环节。
“刘师傅,您觉得这台轧机空转的时候,耗电为啥也这么厉害?”
“李大哥,加热炉的温度控制,是不是有时候不太稳?”
“王师傅,您刚才说,换辊的时候要是配合不好,耽误的时间特别长?”
他问的问题都切中要害,态度诚恳尊重,丝毫没有工程师的架子。老工人们最初还有些拘谨和观望,渐渐被他打动,开始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
在这个过程中,陈凡不仅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也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他发现,许多能耗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设备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操作习惯、工艺衔接、维护保养等管理性和细节性问题。
晚上,他就在办公室熬夜,将白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他用上了现代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一些基本理念,从人、机、料、法、环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能耗高的根源。
然后,他召开小组会议。他不是直接下达命令,而是将分析结果用简单易懂的图表展示给大家看,引导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大家看,这是我们统计的,每天因为交接班不清、工具准备不到位导致的非计划停机时间,加起来居然有将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设备空转的耗电就是个巨大浪费!”
“刘师傅提的建议很好,给这台老轧机的传动轴加个隔热套,确实能减少不少热损失!”
“李大哥说的加热炉保温层局部破损的问题,我已经打了报告,申请后勤科尽快维修。”
他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都融入方案中,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贡献被重视。最终的攻关方案,是一个包含了数十项具体改进措施的集合体,既有技术革新,也有管理优化,甚至还有激励措施。
方案上报后,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认可,很快批准实施。
接下来的日子,陈凡几乎以厂为家。他穿着工装,和工人们一起蹲在车间里,调试设备,监督施工,培训新操作规程。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油污弄脏了他的双手,但他毫不在意。
他的专注、专业和身先士卒,彻底折服了小组的所有成员。就连最初对他抱有疑虑的人,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陈工,没的说!是真干实事的人!”
冉秋叶偶尔来厂里找他,看到他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眼中充满了骄傲和柔情。她会悄悄把洗好的水果或炖好的汤放在他办公室,留下了一张写着“注意休息”的字条。
陈凡全身心沉浸在技术攻关的世界里,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暂时将大院里的蝇营狗苟和外面的风风雨雨抛在了脑后。这种纯粹的、充满挑战又能创造价值的工作,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他就像一颗铆足了劲的螺丝钉,牢牢地铆在了红星轧钢厂这台巨大的机器上,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坚实而明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