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3章 成功的曙光(1 / 2)

日子在紧张忙碌中飞逝。筒子楼的小家成了陈凡短暂休憩的港湾,而轧钢厂的车间则成了他挥洒汗水与智慧的主战场。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在陈凡的有效组织和翻译下,那套庞大的、精密的中厚板轧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如同沉睡的巨人,被一点点唤醒。

巨大的机架被吊装就位,粗壮的液压管道如同血管般铺设连接,密密麻麻的控制电缆像神经网络一样被精心梳理、接入PLC柜,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被安装在关键部位……车间里日夜轰鸣,弥漫着机油、金属和汗水的气息。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遇到过管道漏油,遇到过传感器信号干扰,遇到过伺服阀响应迟滞,更遇到过逻辑程序里的bug导致动作序列混乱……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进度延误,甚至设备损坏。

每一次遇到难题,都是对陈凡和整个团队的严峻考验。德方专家负责提出解决方案思路,但具体的排查和实施,则需要中方团队来完成。

深夜的车间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陈凡和几个技术骨干围在图纸旁或PLC柜前,眉头紧锁地讨论着。赫尔曼专家在一旁用英语夹杂着德语解释,陈凡快速翻译并理解,然后迅速做出判断。

“小刘,带人去查三号伺服阀的先导控制油路,可能有杂质卡滞!”

“李师傅,用万用表测一下X35端子的模拟量输入信号,看是不是有波动!”

“王工,核对一下步骤234和235的逻辑时序,感觉这里有点问题!”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断。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他锻炼出了极强的现场问题分析和决策能力。老师们傅们也彻底服气了,这个年轻人不仅懂理论,更能解决实际問題,而且从不推诿责任。

冉秋叶有时会来送夜宵,看到车间里灯火通明、丈夫满头油污却眼神专注的样子,既心疼又骄傲。她默默地将保温桶放在一边,不去打扰,只是用目光传递着支持。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问题被一个个攻克。当最后一段程序被调试通过,最后一个参数被优化设定后,决定性的时刻终于到来——整套系统联动试车!

试车那天,车间里挤满了人。厂领导、项目组成员、相关车间的老师傅们都来了,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杨厂长、李副厂长、张工等人站在主控台旁,手心都是汗。

陈凡作为现场总指挥,站在赫尔曼专家身边,神色冷静,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操作员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