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2章 语言的优势(1 / 1)

经过数月废寝忘食的攻坚,厚厚的德文资料终于被初步啃了下来,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逐渐在项目组每个人心中清晰起来。而就在这时,厂里传来消息:德方派遣的技术指导专家团队,即将抵达!

消息传来,项目组内刚刚松懈一点的神经立刻又紧绷起来。光是啃资料就如此艰难,要和真正的外国专家面对面交流,现场安装调试,那得是多大的挑战?尤其是语言问题,成了横在众人面前最大的拦路虎。

厂里倒是配了一名翻译,是外语学院德语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口语不错,但一到技术术语就抓瞎,经常需要连比画带猜。

关键时刻,陈凡苦学不辍的外语再次展现了巨大的价值。

专家团队抵达那天,厂里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为首的专家代表赫尔曼工程师是个严肃认真的德国老头,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尝试进行技术交流,厂里的翻译磕磕巴巴,急得满头大汗,很多专业词汇根本无法准确转换。

“……TheterfacebeeenthePLdthehydraulicservovalverequiresarecise…eh…Stro-Sannungs-Kennlie…oh,sorry,current-voltagecharacteristic…”赫尔曼努力想表达清楚。

翻译卡壳了:“PLC和液压伺服阀之间的接口需要一个精确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他翻译得自己都没底气。

在场的中方技术人员听得云里雾里。

这时,陈凡走上前一步,用清晰而略显生硬、但发音准确的德语接口道:“Entschuldigung,HerrHerann.MeenSiedieKennliefürdieAnsteuerungdesServoventils?AlsodieBeziehungisSteuerstrouil?ffnung?”(抱歉,赫尔曼先生。您是指伺服阀的控制特性曲线吗?即控制电流与阀门开度之间的关系?)

赫尔曼工程师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脸上瞬间露出惊喜的表情!在这异国他乡,居然听到有人用德语准确地理解并复述了他的技术问题!

“Ja!Genau!Daseich!”(对!正是!我就是这个意思!)他高兴地连连点头,语速都快了几分,“DieKennlieslearisiertse,uer?zisePositizugew?hrleisten…”(特性曲线必须是线性的,以确保精确的定位…)

陈凡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然后用中文向周围的同事准确翻译:“专家是说,这个控制曲线必须进行线性化处理,才能保证液压缸的精确位置控制,这是实现高精度轧制的关键之一。”

他又转向赫尔曼,用德语提出一个问题:“HerrHerann,denDokuntenerw?hnenSieee‘AdativeRegeng’.K?nntenSiedasPrzieasgenauererl?utern?”(赫尔曼先生,在资料中提到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您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其原理吗?)

一来一往,流畅的专业技术交流就这样建立了起来!虽然陈凡的口语还达不到母语水平,有时也需要借助手势和图纸,但他精准的技术词汇和对原理的理解,彻底打破了语言壁垒!

厂里的翻译松了一口气,敬佩地看着陈凡。中方技术人员们也终于听明白了关键问题,纷纷围上来提问,由陈凡居中翻译和解释。

赫尔曼工程师对陈凡刮目相看,态度明显热情了许多。在后续的安装调试过程中,陈凡几乎成了德方专家与中方团队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许多复杂的调试指令、参数设置说明、故障排查逻辑,都通过陈凡得以准确传达和执行。

他甚至能发现德方资料中个别表述不清或存在歧义的地方,主动与赫尔曼探讨确认,避免了几处可能存在的安装误区。

这种强大的沟通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安装调试的效率,也赢得了德方专家的尊重。赫尔曼多次对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称赞:“陈先生非常优秀!他的技术理解和语言能力,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与他的合作非常愉快!”

语言,这门被陈凡视为未来钥匙而刻苦掌握的技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了撬动先进技术的强大杠杆,让他真正成为了项目团队中无可争议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