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改造的巨大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轧钢厂的范围。陈凡的名字,连同他引入的PLC技术和那条“脱胎换骨”的生产线,成为了本市工业系统内一个引人瞩目的标杆。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单位代表络绎不绝,陈凡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进行接待和技术讲解。
而在这些纷至沓来的关注之外,一股更为宏大、更为深刻的变革之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吹拂着神州大地。报纸上,广播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述越来越频繁,语气也越来越坚定。
陈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不同寻常的气息。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获取信息,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内部传达的政策文件精神,以及一些刚刚创刊、敢于发声的理论刊物。
这天周末,他没有去厂里,而是和冉秋叶一起,坐在洒满阳光的家里。桌上摊开着几张报纸,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一些重要的段落。
“秋叶,你看这里,”陈凡指着《人民日报》上一篇关于特区建设的评论员文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这语气,这决心,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冉秋叶凑过来看了看,点点头:“是啊,学校里也在组织学习,说要打破‘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感觉……好像很多东西都要变了。”
“不仅仅是打破‘大锅饭’,”陈凡的眼神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拿起另一份内部交流的材料,“你看这个,上面已经在讨论试行奖金制度、承包责任制,甚至提到了在部分企业试点,吸引外资,搞合资经营!”
“外资?”冉秋叶有些惊讶,这个概念对她来说还有些陌生和遥远。
“对!就是外国的钱和技术!”陈凡的语气带着一种预见性的激动,“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真的要打开国门了!不再关起门来搞建设了!要主动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里去!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秋叶!”
他站起身,在小小的房间里踱步,思路越来越清晰,语速也越来越快:
“以前,我们搞技术革新,眼界可能只局限于厂里这一亩三分地,想着怎么修好一台机器,怎么提高一点效率。但现在不一样了!政策的口子一开,舞台就大了!”
“你看,我们刚刚完成的那个生产线改造,效果这么好。如果不仅仅是在咱们厂里用,而是把它做成一个成熟的技术方案,去帮助那些和咱们厂以前一样,面临同样困境的中小企业、街道工厂呢?这能创造多大的价值?”
“还有,引进外资,意味着我们能接触到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果能参与到这种合作中去,哪怕只是做技术翻译、技术支持,那眼界和学到的东西,跟在厂里闭门造车完全是两个概念!”
冉秋叶看着他因为激动而发亮的脸庞,听着他描绘的广阔图景,虽然有些地方她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她能感受到丈夫胸中那股被时代春风催生出的雄心壮志。她没有打断他,只是安静地听着,眼中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而且,”陈凡停下脚步,坐到冉秋叶身边,握住她的手,语气变得更为务实,“光靠厂里的工资和奖金,虽然现在看还不错,但想要让你和孩子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他压低了声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发挥作用,虽然具体的细则还没出来,但我感觉,像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这类事情,以后肯定会放开,甚至会鼓励!这就是机会!”
窗外,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筒子楼里传来邻居家炒菜的香味和孩子的嬉笑声,一切似乎都与往常一样。但陈凡和冉秋叶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名为“改革”的春风,已经越过高墙,吹进了这间小小的屋子,也吹动了他们不甘平庸的心。
时代的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跳动着。陈凡知道,他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更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政策,更主动地拥抱变化,为个人和家庭,也为他所热爱的技术事业,寻找一条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