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陈凡把这两份邀约都跟冉秋叶说了。
冉秋叶听完,也沉默了半晌。她给陈凡续上茶水,轻声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陈凡靠在椅背上,望着院里那棵越发茂盛的枣树,缓缓道:“赵厂长那边,活能干,钱也不少。但格局还是小了点,终究是给别人的厂子做嫁衣,而且‘私活’的性质太明显,做大了,难免惹人眼红,对厂里也不好交代。”
“那……那个开发公司呢?五倍的工资呢!”冉秋叶提醒道。
“钱是很多,”陈凡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但那等于是彻底离开轧钢厂,断了后路。那家公司听起来前景不错,但毕竟是新成立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都不小。我现在在厂里,地位稳当,有资源,有平台,还能借着厂里的名义做很多事。为了多出来的那些工资,冒这么大的险,我觉得不值当。”
他坐直身子,看着冉秋叶,眼神清明:“我想走一条更稳当,也更……有想象空间的路子。”
“什么路子?”
“我想跟厂里谈谈。”陈凡眼中闪烁着谋划的光芒,“保留厂籍和职务,但希望能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参与到厂外的一些技术合作项目中。比如,以轧钢厂技术顾问或者合作单位的名义,去帮助像赵厂长他们这样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新产品开发。收益可以和厂里分成。这样,既利用了厂里的平台和信誉,规避了个人搞‘私活’的风险,又能把技术转化为更大的效益,甚至可能为厂里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这叫‘借船出海’!比单纯跳槽或者偷偷干私活,都要稳妥得多,前景也更广阔。你觉得呢?”
冉秋叶仔细品味着丈夫的话,不得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这确实是一条既能保住现有铁饭碗,又能抓住市场机遇的中间道路,虽然操作起来可能更复杂,需要和厂里进行艰难的沟通和博弈。
“听起来是条好路子,”她表示赞同,“就是……厂里能同意吗?这可不是小事。”
“事在人为。”陈凡目光坚定,“我现在有这个资本去跟厂里谈。杨厂长和张工都是开明的领导,只要我把利害关系说清楚,特别是强调这可能对厂里未来发展带来的好处,他们未必不会支持。毕竟,这也符合现在‘放开搞活’的大政策嘛。”
外部邀约如同诱人的禁果,但陈凡并没有被高薪厚禄冲昏头脑。他冷静地分析着利弊,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时代的脉搏,选择了一条更具战略眼光、也更能实现他技术抱负和家庭安稳的康庄大道。接下来,如何说服厂领导,将成为他面临的新一轮“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