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你看看。
"
大刘接过,拿出螺丝刀,三两下把外壳拆开,露出里面复杂的机械结构。他盯着那个坏掉的齿轮看了半天,又看了看与之啮合的其他齿轮,推了推眼镜:
"周师傅,陈哥,你们看。这个齿轮模数不大,就是齿崩了。如果找不到替换的,咱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
"
"自己做一个?
"邮递员师傅瞪大了眼睛,
"这……这能行吗?
"
周师傅没说话,从大刘手里拿过机器,又仔细端详了片刻,问陈凡:“小陈,你觉得呢?
"
陈凡心里快速盘算着。齿轮加工需要一定的精度,他们现有的设备只有台钻、手摇砂轮和一套钳工工具,周师傅手艺是够的,但费时费力。他问道:”师傅,做一个这样的齿轮,您估计要多久?
"
周师傅伸出两根手指:“材料现成的话,差不多得小半天。主要是齿形要准,跟别的齿轮对得上。
"
陈凡点点头,对邮递员师傅说:”同志,您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了。标准件确实找不到,但我们师傅手艺好,可以尝试给您手工加工一个替代齿轮。不过因为这属于定制件,比较费工,费用可能会比普通维修高一些,大概需要……十五块钱。您看能接受吗?如果修不好,我们不收钱。
"
邮递员师傅一听有希望,连忙说:
"十五块?行!行!只要能修好,让这老家伙再转起来,十五块就十五块!总比瘫在那儿强啊!
"
活儿就这么接下来了。周师傅立刻翻找出一小块合适的45号钢料,固定在台钳上,先用手锯粗略成型,然后便全神贯注地开始用锉刀一点点地修整齿形。车间里只剩下锉刀与金属摩擦的
"沙沙
"声,偶尔夹杂着周师傅用游标卡尺测量的细微声响。他的动作慢而稳,眼神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手里那个渐渐成型的齿轮。
大刘在一旁打下手,准备热处理用的简易炉子。赵卫国则给邮递员师傅倒了杯水,陪着他聊天,了解邮政系统里还有没有其他老设备维护的需求。
陈凡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就踏实了。这就是他的团队,周师傅的沉稳精湛,大刘的肯钻敢想,赵卫国的灵活机变。他们或许没有高大上的设备,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们有技术,有耐心,有那股子想把事情做成的劲儿。
下午四点多,那个崭新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齿轮终于加工完成。周师傅小心翼翼地把它安装到位,拧紧最后一个螺丝,然后深吸一口气,接上电源。
"嗡……
"过戳机发出了轻快的运转声,传送带平稳移动,戳记抬起落下,动作精准有力。
"成了!真成了!
"邮递员师傅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围着机器转了好几圈,”老师傅,您真是这个!“他冲着周师傅竖起大拇指,痛快地付了十五块钱。
拿着这开张后的
"第一桶金
"——一张十块和一张五块的纸币,四个人相视而笑。钱不多,但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启明科技
"这条路能走得通,哪怕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齿轮开始。
晚上打烊,锁上店门。夕阳把四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陈凡看着身边这三位并肩作战的伙伴,看着那块沐浴在余晖中的
"启明科技
"牌匾,一种混合着疲惫、喜悦与巨大信心的情绪充溢胸膛。
第三卷结束了。他从一个需要看人脸色的高级工程师,成为了这家小公司的掌舵人。家庭美满,事业启航,所有的羁绊和威胁都已成过往。站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潮头,他驾驭着这艘刚刚扬帆的小船,目光坚定地望向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广阔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