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68章 发展规划(二十)(2 / 2)

在中国抚顺建成的直接液化装置,整个战争期间总产量仅1000多吨;设计年产18万吨的费托合成装置,受原料煤供应不足与设备故障影响,实际总产量不足6万吨。

更致命的是成本与资源错配。1940年前美国对日供应的原油价格仅15美元/桶,而日本煤制油成本换算后相当于40美元/桶,侵华日军的高标号航空汽油几乎全为美货,陆军明确拒绝采购“昂贵且劣质”的合成油。

1941年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后,日本本想加速煤制油投产,却发现已无足够钢材制造设备,大部分产能被优先用于军舰建造。

最终在1944年盟军海上封锁后,日本只能用松树根炼制劣质松根油,这种油品含硫量高达3%,导致发动机频繁故障,大量战机与军舰因缺油停摆,成为加速其战败的重要诱因。

二战后中东廉价石油的冲击让煤制油技术沉寂数十年,直到我国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重新将其纳入能源战略。

21世纪初,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0%,能源安全风险凸显,煤制油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经过十余年攻关,我国突破德日当年的技术桎梏,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2016年宁煤400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投产,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煤制油工程,攻克37项核心装备国产化难题,包括全球最大的80万吨级反应器,打破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当前我国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建成四大煤化工示范基地,2023年产能达931万吨,总产量724万吨,产能利用率77.76%。

技术突破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直接液化反应压力从德国当年的30MPa降至17-20MPa,催化剂寿命从3个月延长至12个月。

间接液化领域,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发的纳米级催化剂活性提升3倍,使每吨甲醇转化可得400公斤烃类产品,煤基原料成本较石油基材料降低30%。

当前直接液化成本约4000-6000元/吨,间接液化3000-5000元/吨,较二战时德国成本降幅超90%。

但即使是这样,成本构成中仍存在挑战。导致项目盈亏平衡点集中在原油价格50-70美元/桶。

林毅见二爷定了调,忙放缓语气补充:“二爷,建炼油厂咱们能立刻推进,但煤制油真得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