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章 项目负责人(2 / 2)

他先放低姿态,肯定对方的价值,强调共同目标,这是消除抵触情绪的第一步。

接着,他没有立刻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拿出之前的交接记录和生产数据,虚心请教:“这是我刚才看的之前几批活的记录,我发现从粗加工转到我们精磨,中间光是清点、签字、搬运,平均就要耗掉将近半个小时,有时候因为记录不清还要返工核对。二位师傅经验多,觉得这个环节有没有能省点时间的办法?”

他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对方思考,而不是直接命令。

李师傅瞥了一眼记录本,哼了一声:“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能有啥办法?不点清楚,出了问题算谁的?”

赵师傅也附和:“就是,小心无大错。磨刀不误砍柴工。”

陈凡点点头,表示理解:“您二位说得对,责任清晰最重要。那如果我们能不能在清点方式上做点小改动?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流转卡,跟着零件走,粗加工完一项,就在卡上划个勾,双方确认签字,最后汇总清点也快?或者划定一个固定的交接区,减少搬运距离?”

他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改进方向,而不是空泛的指责。

李师傅和赵师傅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很少去想这些“琐事”还能怎么优化。陈凡提出的办法,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流转卡?跟着零件走?”李师傅沉吟了一下,“这倒是个新鲜法子……好像能省点事?”

陈凡趁热打铁,拿出早就画好的简易流转卡草图:“这是我初步想的,您二位看看,这样行不行?有没有哪里不合适?您们经验足,多提意见。”

他把草图递过去,姿态放得很低,充分给予对方尊重和参与感。

李师傅和赵师傅凑过来看,开始还带着挑刺的心态,但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进去,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修改意见:“这儿不行,工人忙起来谁记得划勾?得弄个明显点的……”

“这个签字栏放这儿不方便,得挪一下……”

“交接区倒是可以设在那块空地上……”

不知不觉间,气氛从最初的冷淡抵触,变成了热烈的讨论。陈凡认真听着,记录着,适时地肯定他们的建议:“李师傅您这想法好!确实更实用!”“赵师傅考虑得周到,这点我没注意到。”

当老师们感觉自己的经验被重视,意见被采纳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就被调动了起来。

最终,一个融合了陈凡的系统思维和老师傅实操经验的优化方案初步形成。陈凡没有居功,而是总结道:“太好了!还是二位老师傅经验丰富,这几个修改点太关键了!那咱们就按这个新流程试一天看看效果?我负责去把流转卡印制出来,协调好交接区。”

李师傅和赵师傅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还有点别扭,但明显顺气多了。

“成!就按陈技术员说的试试!”

“嗯,是比老办法显得利索点。”

陈凡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过程中的细节磨合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成功地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赢得了项目组成员初步的认可,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对抗。

他拿着修改好的方案去找张工汇报,并申请资源印制流转卡。张工看着条理清晰的方案和上面两位老师傅的修改笔迹,眼中露出赞赏的目光。

这小子,不仅技术硬,搞管理和协调,看来也有点天赋。

陈凡的第一次项目管理之旅,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