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风波带来的警示和时代脉搏传递的信息,让陈凡彻底放弃了通过私下接活获取额外收入的想法。那条路风险太高,且与厂领导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然而,改善生活、积累资本的需求依然存在,并且随着他对未来规划的清晰而愈发迫切。
他需要一条全新的、绝对安全、甚至能与他明面上“工程师”身份相互促进的副业路径。
一天,他在技术科资料室翻阅新到的《机械工程学报》时,看到了后面几页的“征稿启事”。心中猛地一动!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投稿!
对啊!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思考,写成文章发表呢?
这个想法让他瞬间兴奋起来。他仔细阅读了征稿要求:可以是技术综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经验交流,甚至是对国外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和评述。
这太适合他了!他拥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和知识,哪怕只是流露出一点点,加以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包装,都足以写成有价值、有见地的文章!
写技术文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绝对安全正当:向国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投稿,鼓励还来不及,完全不存在“投机倒把”的风险。
2.提升学术声誉:文章一旦发表,不仅能获得稿费,更能极大提升个人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地位,这与厂里对他的培养方向完全一致,是锦上添花。
3.促进本职工作: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技术知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能反过来促进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4.积累无形资本:发表的论文将成为他个人能力最硬核的证明,对未来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可能的工作变动,都有巨大好处。
虽然稿费可能微薄,但积少成多,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光明正大的知识变现渠道!
说干就干!陈凡立刻开始了行动。
他选择的第一个选题,非常巧妙。他没有去写那些过于超前、可能引人怀疑的内容,而是结合自己之前成功降低轧钢车间能耗的实际案例,准备写一篇题为《关于轧钢生产线能耗构成分析及若干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的技术总结文章。
这个选题扎根于他的实际工作,数据翔实,措施具体,成效显著,既有实践深度,又有推广价值,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而且毫无政治风险。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他伏案疾书。他将整个攻关过程的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数据对比,用严谨、简洁、符合学术规范的语言重新组织撰写,并精心绘制了说明原理的示意图。他刻意避免使用任何超前的术语,完全采用当时主流的技术话语体系,但其中蕴含的系统性分析方法和精益生产的理念,却使其文章显得视角独特,高人一筹。
写完初稿后,他并没有急于投出去。他先是拿给张工看,谦虚地请他“斧正”。
张工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后,不禁拍案叫绝:“好!写得太好了!小陈!不仅把咱们的工作总结得清清楚楚,而且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文章水平很高,肯定能发表!”他不仅提了几点小修改意见,更是主动表示,如果需要,他可以作为第二作者署名,以增加分量。陈凡婉拒了,坚持独立署名。
得到张工的肯定后,陈凡又仔细修改润色了几遍,直到认为完美无缺。然后,他工工整整地誊写稿纸,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将稿件和一封简短的投稿信,郑重地寄往了《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将信投入邮筒的那一刻,陈凡的心情是充满期待的。这不仅仅是为了那可能得到的几十元稿费,更是为他未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充满光明的道路。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这个时代最安全、最体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