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2章 技术员的晋升(1 / 1)

鉍寒假的日子温馨而短暂,除了陪伴冉秋叶和与家人团聚,陈凡也没有完全放下专业。他带着张工送的那本《机械设计手册》,时常翻看,结合大学里新学的理论知识,对过去在轧钢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新的思路。

有时,他也会去轧钢厂转转,看看熟悉的老师和工友。厂里对他这个“清华高才生”格外热情,尤其是技术科的同事们,拉着他问东问西,对大学里教的东西充满了好奇。

这天,他正好在厂里遇到了车间主任老王。王师傅一见他,就大嗓门地把他拉到了一边,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陈工,啊不,现在该叫陈大学生了!你小子回来得正好!有个事儿,你听说没?”

“什么事?王师傅。”陈凡笑着问。

“就厂里最近在搞的那个技术职称评定啊!”王师傅一脸“你懂的”表情,“你虽然人在上学,但厂里不是给你保留厂籍了吗?按规矩,你完全可以申报啊!以你之前立的那些功,解决的那些技术难题,评个‘技术员’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要是材料准备得好,说不定直接评个‘助理工程师’都有戏!”

技术职称评定?陈凡心中一动。这件事他之前隐约听说过,但忙于备考和上学,并没太关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机会。虽然他现在是大学生,但一个来自原单位的、实实在在的技术职称,是对他过去工作能力和贡献的一种官方认可,含金量不低,对未来毕业分配或者就业,也是一个有力的加分项。

“谢谢王师傅提醒!我还真没太留意这事。”陈凡诚心道谢。

“嗨,跟我还客气啥!”王师傅一拍胸脯,“需要什么证明材料,比如你在车间改造设备那些成果,尽管来找我!我给你作证!”

陈凡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去厂人事科详细咨询了申报条件和流程,然后回到家,翻出自己之前积累的工作笔记、项目总结、获奖证书(技术革新奖),以及厂里之前对他的表彰文件。

接着,他去找了张工。张工一听他的来意,二话不说,不仅愿意为他撰写推荐意见,还帮他仔细梳理了哪些技术成果可以作为申报的重点。“你那个龙门铣床的改造方案,效率提升数据很扎实,一定要重点写!”“还有你发现俄文资料翻译错误,避免生产事故那次,体现了你的严谨和外语能力,也要提!”

陈凡根据要求,开始认真撰写《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表》。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清华学生的身份而掉以轻心,反而写得格外认真、翔实。他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列举了自己在轧钢厂工作期间,独立或参与完成的主要技术工作、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的经济效益(如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等),并附上了详细的证明材料和张工、王师傅等人的推荐信。

在填报申请职称级别时,他斟酌了片刻。按照他之前的贡献和厂里的评价,申请“助理工程师”并非没有可能。但考虑到自己毕竟离职上学,资历尚浅,他最终选择了更稳妥的“技术员”级别。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扎实的根基更重要。

他将厚厚一沓申报材料交到人事科时,负责接收的同志都有些惊讶于材料的完备和规范。

寒假结束,陈凡依依不舍地再次告别家人,踏上了返回北京的列车。离别虽然伤感,但这一次,家的方向留给他的,是更加坚实的支持和满满的期待。

回到学校后,他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新学期学习。大约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冉秋叶的来信。信中除了照例诉说思念、报告平安和孩子的情况外,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你申报技术职称的事情,厂里已经评议通过了!人事科的同志特意来家里通知的,说厂里考虑到你之前的突出贡献和现在清华大学的就读情况,决定破格授予你‘技术员’职称!证书和批文已经下来了,我帮你收好了。爸妈知道后都特别高兴,说你这孩子,走到哪儿都踏实可靠……”

看着信纸上的字迹,陈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个“技术员”的职称,看似只是一个名号,但却是轧钢厂对他过去工作的最大肯定,也为他“工人”出身的背景,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无疑会让他在冉父冉母心中的分量更重,那份关于“身份”和“稳定”的最后顾虑,想必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他收起信纸,望向窗外清华园郁郁葱葱的春日景象。知识的阶梯,他正在稳步攀登;家庭的基石,他也用心构筑得更加牢固。前路漫漫,但他心怀信念,脚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