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的温馨生活并未让陈凡停下在技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相反,拥有了稳定和谐的大后方,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轧钢厂赋予的一项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中——负责一条关键生产线的全面技术改造与效能提升。
这条生产线是厂里的老设备,承担着重要零部件的初加工任务。但由于设备老化、工艺流程落后,生产效率一直徘徊不前,加工精度也时好时坏,成了制约车间整体产能和产品质量的一个瓶颈。厂里早就想对其进行改造,但涉及机械、电气、甚至初步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复杂度高,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牵头人。
陈凡的归来,尤其是他带着清华大学的学识背景归来,让厂领导看到了希望。在张工的极力推荐下,这个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
项目启动会上,车间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参与项目的除了陈凡,还有几位厂里的老技术员和负责具体操作的老师傅。
“陈工,不是我们不相信你的能力,”一位姓郭的老技术员嘬着烟,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条线的情况太复杂了。传动系统老化,精度跟不上;控制系统还是老式的继电器逻辑,故障率高;最关键的是那几个核心的加工工位,想要提升效率,就得动大手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搞不好,改造期间全线停产,那损失可就大了!”
车间主任老王也面露难色:“是啊,小陈,时间紧,任务重,厂里要求在下个季度生产高峰前必须完成改造,见到效益。压力不小啊!”
陈凡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生产线图纸和他自己调研记录的笔记本。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眼神反而因为挑战而显得更加明亮和专注。
“郭工,王主任,各位老师傅,”他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困难确实存在,但并非无法克服。我仔细研究过图纸和现有的运行数据,也去现场跟过几个班次。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几个方面。”
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一边指划一边阐述:
“第一,机械传动部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设计,将部分齿轮传动改为更平稳高效的同步带传动,同时对关键轴承座进行重新设计,提高刚性和精度保持性。”
“第二,电气控制系统是改造的重点和难点。老式的继电器逻辑确实落后了。我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也就是PLC。”他看到几位老师傅露出茫然的神色,便耐心解释,“这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可以用软件编程来代替复杂的硬件接线,灵活性高,可靠性强,维护也方便。虽然国内应用还不多,但这是未来的趋势。”
“第三,工艺流程优化。我观察到,目前工件的流转和定位存在不少等待和重复操作的时间。我们可以设计一套简单的气动或机械定位夹具,实现半自动化上下料,至少能节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辅助时间。”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既有对现有问题的精准把握,又提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PLC”这个新鲜名词,让在座的老技术员们既感到陌生,又隐隐有些兴奋。
“PLC?这东西靠谱吗?咱们厂没人懂啊!”郭工提出了质疑。
“技术资料我可以想办法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或者联系相关的技术单位。”陈凡早有准备,“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培训和模拟调试,摸着石头过河。我相信,只要肯学,就没有掌握不了的技术。”
接下来的日子,陈凡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他白天泡在车间,拿着图纸和工具,对着生产线上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测量、分析,与操作老师傅深入交流,了解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脾气”和“暗病”。晚上回到家,则伏案疾书,重新绘制改造图纸,查阅带回来的技术资料,计算各种参数,常常忙到深夜。
台灯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冉秋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再催促他休息,只是默默地为他端上一杯热茶,或者一碗夜宵,然后坐在他对面,安静地备课或者织着小毛衣,用无声的陪伴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有时,陈凡会遇到难以攻克的技术节点,愁眉不展。冉秋叶便会轻声询问,虽然她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她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压力的舒缓。偶尔,她从一个完全外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反而会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陈凡堵塞的思路。
“你这个定位夹具,为什么非要设计成旋转的呢?如果做成直线推送,是不是更简单可靠?”有一天晚上,冉秋叶看着图纸上一個复杂的结构,好奇地问。
陈凡一愣,盯着图纸看了半晌,猛地一拍大腿:“对啊!直线推送!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我怎么钻了牛角尖了!”他兴奋地抱住冉秋叶,在她脸上亲了一下,“秋叶,你真是我的福星!”
项目在艰难中稳步推进。陈凡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务实的作风和不懈的努力,逐渐赢得了项目组老师傅们的认可和信服。他也兑现承诺,找来了PLC的基础教材和编程手册,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学习。从最初的抵触和茫然,到后来的好奇和尝试,一股学习新技术、攻克老难题的热潮,在这条老旧的生产线旁悄然兴起。
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陈凡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加上团队齐心协力的奋斗,这条沉睡多年的老生产线,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场技术攻坚,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考验,更是他将大学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次重要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