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陈凡和他的团队为了“启明技术部”的第一个项目奋战在破仓库里时,冉秋叶的事业也悄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区教育局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全区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济济一堂,正在召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轮到红星小学发言时,走上讲台的却不是校长,而是一身干净得体蓝布裙的冉秋叶。
她略微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内心的些许紧张,目光扫过台下众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开始了关于“小学中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实践与思考”的汇报。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几个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入,讲述了如何通过游戏、生活情境、小组竞赛等方式,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易懂,如何激发那些原本对数学畏之如虎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她讲得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却充满了感染力。台下起初还有些窃窃私语,渐渐变得鸦雀无声,许多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听得眼睛发亮,不时低头记录。
“……我们认为,数学不应是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计算,它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索与思考的火种。”冉秋叶以一句充满温度的话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短暂的寂静后,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主持会议的区教研室主任,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不住地点头,侧身对旁边的副局长低声说:“这个冉老师,很有想法,实践成果也扎实。她这套方法,值得在更大范围推广。”
几天后,一纸调令送到了红星小学。冉秋叶被正式调到区教研室,担任数学教研员。消息传来,同事们都为她高兴,王老师拉着她的手说:“秋叶,这是好事!你到了教研室,就能带动更多老师,让更多孩子受益了!”
校长也找她谈话,语气复杂,既有不舍,也有骄傲:“冉老师,你是咱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到了区里,好好干,也常回‘娘家’看看。”
离开站了多年的讲台,离开熟悉的学校和孩子们,冉秋叶心里确实有几分不舍和怅惘。但她也清楚,教研员这个新岗位,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和责任,可以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推动教学改革。
到教研室报到第一天,主任就给她布置了任务:“秋叶同志,你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你的‘兴趣教学法’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模式。下个学期,准备在全区选取几所试点学校进行推广,你要负责跟踪指导,总结经验。”
工作量陡然增加,挑战也更大了。她需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撰写详细的教研论文和指导方案,还要频繁地下到各所学校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交流研讨。晚上回到家,常常还要伏案工作到深夜。
陈凡忙着创业初期的事,也是早出晚归。但无论多晚,只要冉秋叶还在书桌前,他总会默默给她倒上一杯热茶,或者递上一块点心。有时,冉秋叶会被某个教研难点卡住,眉头紧锁,陈凡忙完自己的图纸,会凑过来看看,他虽然不懂教学,但能从逻辑和方法的层面给她一些启发。
“你这个‘闯关游戏’设计想法很好,但关卡之间的难度梯度是不是再细化一下?就像我们调试机器,参数要一点点调,步子太大容易‘跳闸’。”陈凡指着她的教案草稿说。
冉秋叶恍然大悟:“你说得对!是我太心急了,总想着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塞进去。”
夫妻俩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奋战,虽然领域不同,但那种拼搏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却高度一致。夜深人静时,他们会简单交流一下一天的收获与困惑,互相打气。
除了本职工作,冉秋叶心里还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她看到陈凡创业的艰辛,尤其是在管理和对外沟通上耗费大量精力,她便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业余时间,翻看一些基础的企业管理和财务知识的书籍。她知道自己可能帮不上太多技术上的忙,但如果能在管理思路上给陈凡一些支持,或者至少能看懂公司的报表,理解他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她把这个想法悄悄藏在心里,没有立刻告诉陈凡。她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他的公司刚刚起步,她的教研工作也千头万绪。但她相信,随着两人各自事业的发展,总会有交汇互补的那一天。这个安静而坚韧的女人,正以她自己的方式,与丈夫一同成长,准备着在未来成为他更全方位的盟友。